
新加坡國會大廈。(gov.sg)
作者 程英生
選戰開始至今,一個焦點課題是:選民該不該擔心反對黨全軍覆沒?
反對黨提醒選民,說大家應該擔心。
行動黨也提醒選民,說其實一點都不用擔心。 這個爭議的背後有個歷史。
2015年大選,建國總理的逝世幫了行動黨,好多選民不好意思投反對票。結果,反對黨幾乎全軍覆沒,連工人黨也差點失去阿裕尼集選區。
這次大選,新冠病毒害了經濟,但可能幫了行動黨,因為它撐船撐了幾十年,撐過風風雨雨,而今風高浪急,船客膽戰心驚,多半不敢更換舵手。
反對黨擔心歷史重演,儘量順著民眾心理開展戰略,試圖說服選民相信行動黨是輸得起的,可以輸掉二三十席,而不會影響大局,還可以做政府,還可以防疫抗毒。
行動黨也明白群眾心理,知道沒有反對黨的日子,對很多人來說是很難過的。尤其是現在,花姐退休了,少了她另類的言論,剩下的只是「風雨同舟,共創未來」的樣板演講了。
行動黨不忍人民傷心難過,多年以前就在想辦法了,讓民眾覺得魚與熊掌可以兼得。
它修改了幾次憲法,在國會裡增設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國會都會有12名反對黨議員,加上官委議員,約四分之一的議員是非執政黨代表。

工人黨在上屆國會共有三名非選區議員:吳佩松、貝理安和陳立峰。圖為吳佩松,他在這屆大選因健康理由不參選。(截自gov.sg視頻)
這是執政黨引以為榮的政治設計,據說是世界首創。多年來也落力向選民推薦,過去幾天可是加足馬力宣傳一番,無非希望大家開開心心的投票: 你投行動黨,我附送反對黨。
執政黨開心的事,反對黨自然不爽。 它們忙著呼籲選民不要中計,說這是誘惑選民的糖果,是一種鞏固政權的手段,有違民主政治的真諦。
前進黨的陳清木醫生就已經聲明,他不會接受非選區議員一職,雖然他也不會阻止其他黨員接受。

前進黨秘書長陳清木。(聯合晚報)
陳醫生資格老,又是「前民選總統候選人」,從「後門」走進國會,是屈就了,有失尊嚴。 執政黨的說法是,這不存在尊嚴的問題,非選區議員可隨意參與任何辯論,還有相同的投票權利。
李顯龍總理還說,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一些非選區議員的表現,比正選議員還好。
朝野政黨意見不一,不讓人驚訝,關鍵在於選民的觀感如何。
沒有魚,蝦也好?
沒有學者真正研究過這個課題,可以確定的是,在過去,非選區議員制在民間引起的爭議不大。這也許是大家講求實際,在反對黨還不成氣候的時候,它作為一種權宜之計,也不是壞事。
然而,年輕選民顯然更看重民主過程,更講求公平和公正,對於任何政治的操弄和規則的偏離,難免會抱著懷疑的態度。數年前政府修改憲法,改變民選總統的遊戲規則,引來廣泛的操弄制度的指責。
大力促銷非選區議員制的舉動,會不會倒過來加深新一代選民對不同聲音的訴求?加速島國政治的改變?這將是第四代和第五代領導人面對的一大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