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新加坡舉行「講華語運動」40周年慶典。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慶典致辭中高度評價了講華語運動對推動社會發展的貢獻,鼓勵民眾把華語融入日常生活中,並保持本地華語的獨特之處。
「推廣華語是一項堅持不懈的工程」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和諧共處、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國家。不同種族的語言和蘊含的文化對推動新加坡社會創新變革和穩定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聯合早報》副總編輯韓詠紅
在《聯合早報》副總編輯韓詠紅看來,新加坡早年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理念與治理模式,但國家的核心價值觀還是傳承於傳統的東方文化和思想,這其中主要來自於華族和馬來族的文化。此外,中國近年來經濟社會高速發展,與新加坡展開了更多的商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技術互鑒,學好中文成為新加坡人更現實的需求。所以,推廣華語,弘揚傳統文化才會成為李顯龍總理所說的「一項堅持不懈的工程」。
講華語運動推行初期,目標是鼓勵新加坡人「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提高華語水平,並在不同方言群體間建立共同的語言橋樑。但時過境遷,越來越多華人改用英語為主要家庭語言。據新加坡的一項家庭調查顯示,目前家中講英語的華族家庭占了七成左右,馬來族和印度族家庭也出現相同趨勢。

作為華文媒體工作者,韓詠紅直言對於這個現象「感到難過」。她的親戚朋友常常感慨,在家裡儘量給小孩創造講華語的環境,但是一旦將孩子送到學校去,幾年後就「大勢已去」。因為新加坡學校除華文課以外,大多數課程都是使用英語教學,同學之間也是用英語交流。另一方面,以華文為媒介的圖書、動畫片、電影等文化產品還不夠吸引人。與西方兒童讀物相比,華文讀物研發較為滯後,針對性不足,不夠生動有趣。這也使得對中小學生和年輕一代對英語更有親近感。
英語是基礎,而華語是很重要的加分項
據報道,新加坡將在下個月推出新加坡華語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收集了許多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華語詞彙,將讓當地民眾對新加坡華語會更有認同感。除此之外,韓詠紅建議鼓勵更多的新加坡學校與中國學校交流、聯誼。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的新加坡學生深入中國城市、社會和家庭中,與中國同學交朋友,體驗中國的很多有趣的流行文化和科技應用。「讓更多的新加坡人在少年時代就能夠了解中國,親近中國,同時做好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準備,以後可以面對廣闊的世界, 很好地遊走在中西方之間。」

具有新加坡特色的華語詞彙
「我個人感覺,雖然華語在新加坡華族家庭使用比重在下降,但它在社會精英人群中愈發受到重視。現在多位部長的華語都很好,他們甚至可以用華文演講。」韓詠紅認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中新兩國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入,未來新加坡的雙語人才將更有競爭力。越來越多的人也會認識到,英語是基礎,而華語是很重要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