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顯示,在新加坡,露宿街頭的人大約有1000個。這是上個月,一份本地首個針對街友進行統計的報告透露的數字,
這些街友大多數是男性,約一半年齡在50歲以上。
目前已有三個獲得政府資助的過渡庇護所,收容無家可歸的家庭和個人。不過,這類中途之家的住戶也包括前囚犯,因此所提供的住宿環境和援助未必適合露宿者。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執法與執照監管署高級司長李金華說,新寄宿所將給予當局更多空間實驗切合本地情況的方案,以鼓勵更多露宿者離開街頭。

(圖片來源網絡)
政府社工一年多以來,定期跟著非政府組織義工夜訪街友意識到,好些街友沒準備好接受政府援助、社會服務或到過渡庇護所、福利院等地方留宿。
然而,他們並不排斥到靠近露宿地點的短期安宿處落腳,於是促成社區安宿處(Safe Sound Sleeping Places,簡稱S3P)的設立。
安宿處不僅提供露宿者安全的睡眠空間,也方便社工找到他們,提供必要的援助。

(圖片來源網絡)
政府和社區夥伴正攜手設立新的寄宿所,通過比較制度化的途徑,幫助街友過渡到穩定生活,新寄宿所預計明年第一季投入運作。
這是首個專為街頭露宿者而設的庇護宿舍,由社會及家庭發展部資助,新希望社區服務組織(New Hope Community Services)管理。
它位於女皇鎮綜合診療所的瑪格烈通道原址,最多可收容約80人。
作為協助露宿者離開街頭的中轉站,寄宿所除了提供餐食和洗衣設施,還有社工及職業導師常駐,幫住戶解決一些生活難題。

(圖片來源網絡)
政府社工和義工2018年至今接觸的157名露宿者中,約兩成曾到安宿處借宿,並在隔天與社會服務機構聯繫。不過,由於安宿處只有在非辦公時間才能前來借宿,不一定適合所有露宿者的需求。
在新的寄宿所,露宿者不必像在安宿處那樣,得在天亮後離開,這尤其適合健康不佳的露宿者。
王麗蓮說:「希望露宿者住進來時,可以從照顧自己的健康開始。」
申請入住寄宿所的過程也將儘量簡化。申請入住者須是至少滿18歲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入住者也須以30天為限,同意在這段期間找永久住房或安定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