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60年,新加坡組屋如何平衡國人多元化需求

2020年10月05日   •   1萬次閱讀

每十名新加坡人中,就有超過八人住在組屋區,當中逾90%擁有自己的組屋。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政策貫徹至今,從簡單滿足國人的住房需求,到打造可持續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市鎮為目標,不斷地在與時俱進。

無論是安裝智能家居系統,還是為組屋刷上會自動降溫的隔熱漆,科技必將繼續改變我們的居住環境。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片理想家園,但在享有舒適環境的同時,別忘了這一切都是建基於60年來的不懈努力。

作者:黃貝盈 宋慧純

2009年建成的達士嶺摩天組屋,一共七座樓,每座樓高50層,頂層建有新加坡首個組屋空中花園。(檔案照)

窗戶從面向走廊改為面向戶外景觀、廚房從與客廳隔開改為開放式設計……這些年來新加坡組屋設計不斷與時俱進,個中挑戰不僅在於克服空間限制,也在於平衡各年齡層國人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開發及採購司科長(設計政策)林文賢(43歲)受訪時指出,打造以社區為本的組屋區,同樣是設計背後的主要考量之一。

林文賢畢業後就加入建屋局,至今已有17年,目前主要負責組屋設計指導原則相關工作。「我們經常與外部建築公司合作,因此為所有項目提供統一的設計基準是非常重要的。」

上世紀60年代的組屋設計相對簡單,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廚房和廁所,但空間有限。(建屋局提供)

這套設計指導原則每半年檢討一次,確保透過收集業界人士和居民的反饋,作出全面評估並在有必要時進行調整。

例如早年的組屋,沿著走廊的單位常被迫把面向走廊的窗戶關上,以保護隱私,但進入本世紀,當局儘可能讓每個單位的窗戶面向戶外景觀。部分新型組屋也嘗試把結構柱置於角落,方便屋主根據需求改變格局,打通房間等。

每個設計都是時代產物

日後的新組屋大多將采開放式廚房設計,客廳和廚房之間不再有隔牆。(建屋局提供)

隨著人們越來越少下廚,建屋局也於2018年宣布在新組屋默認採用開放式廚房設計,客廳和廚房之間不再有隔牆。

從上世紀70年代的點式組屋到後來的優質私人組屋,再到近年的樂齡公寓和二房式靈活單位,組屋單位的設計不斷推陳出新,每個都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住戶當下的需求。部分完成使命的項目也隨著時間推移「讓路」給新的設計。

除了在單位設計上下苦心,建屋局也致力於促進社區凝聚力,如今所有新組屋項目都建有「社區客廳」等共用空間,鼓勵居民多交流。不少新舊市鎮也迎來新的鎮中心或鄰里中心,方便居民聚集參與大型活動,建立鄰里情誼。

建屋局2018年宣布在新組屋默認採用開放式廚房設計,客廳和廚房之間不再有隔牆。(建屋局提供)

展望未來的組屋設計,林文賢說,滿足國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仍會是團隊的首要任務。推廣社區凝聚力,讓更多國人參與策劃區內公共設施,也會是重點之一。「另外就是採用智能科技和可持續方案,打造更綠意盎然和宜居的生活環境。」

從亞答屋到組屋 她六次搬遷住遍大小房型

從亞答屋搬入一房式單位,然後連翻「升級」住進四房式,正籌划著第六次搬家的孫秀珠,過去五年已差不多住遍所有大小房型,見證了組屋空間和設計的一再演變。

在咖啡店當攤位助手的孫秀珠(57歲),小時候住在舊稱「沙地」(現稱「波東巴西」)的甘榜亞答屋。她憶述:「廁所、廚房都是整村人共用的,晚上我們就擠在地板上睡覺。」

從成長、結婚到即將退休,孫秀珠50年來多次搬家,不同的房型滿足了她不同生活階段的需求。(陳斌勤攝)

一次半夜來襲的洪水淹沒了甘榜,孫秀珠和四個兄弟姐妹爬上屋頂,等到幾近天明,才有船將他們載去臨時住所。

有自己地方住對一個家庭很重要

之後,政府把他們安頓到大巴窯的一房式組屋。雖然一家人還是「擠擠一堂」,但生活條件已改進不少。

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孫秀珠的母親在宏茂橋買下一間三房式組屋。孫秀珠說:「我們終於可以有人睡房間、有人睡客廳,不用全部擠在一起。那時候不是每層樓都有電梯,但我們也習慣了。」

婚後,孫秀珠搬到武吉知馬的農村,然後輾轉遷入裕廊東和武吉巴督的四房式組屋。

對比童年生活,孫秀珠說:「如今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對我來說不變的是,一個家庭有自己的地方住,一直都很重要。」

孫秀珠每次搬遷,都是為了有足夠的生活空間,如今她同樣出於「夠住」的考量,決定搬入小型單位。她今年初已申購大巴窯的二房式靈活組屋,預計四年後遷入。

建屋局是於今年2月首次推出可靈活調整室內格局的二房式靈活單位,增設一扇折門,就能為屋子添多一個房間。

對左腳不利索的孫秀珠來說,這是個非常合適的「養老」選項。她說:「日後退休,兒子偶爾過來照顧我和老伴,就可以睡在小房間,到時新家也會有預先安裝的親樂齡設施。」

和已婚子女就近居住 多代同堂優先計劃讓父母圓夢

為了能與兒子媳婦就近照應,加上本就有意在兒子成家後大屋換小屋,邢炳順夫婦選擇在多代同堂優先計劃下購買與兒子新居僅隔兩個單位的三房式單位。

脫手原本住的四房式組屋後,邢炳順(62歲,自僱人士)不但能用賣屋所得付清買新屋的費用,剩餘的還可用來裝修房子並儲蓄起來。

政府是於2012年推出多代同堂優先計劃,讓父母和已婚子女一起申購同一個項目的組屋時,可獲優先權。父母可購買小型公寓(在2015年8月已同二房式計劃整合為二房式靈活計劃)、二房式或三房式組屋,已婚子女則可購買同個項目的二房式至五房式組屋。

這讓那些像邢炳順一樣,希望能和成家子女就近居住的父母更容易實現夢想。

邢炳順(62歲,自僱人士)的獨子邢文泉(30歲,自僱人士)七年前開始物色東部預購組屋作為婚房。得知有多代同堂優先計劃後,父子倆便決定通過計劃申購淡濱尼北的預購組屋項目。他們最終成功申購到同座組屋同一樓的四房式和三房式組屋,並於2018年底領了新居鑰匙。

邢炳順說:「我們之前的白沙組屋是轉售單位,以約40萬元脫手。新的三房式售價約25萬元,我們首次購買預購組屋,獲3萬元津貼。用賣房所得付清剩餘的22萬元後,其他的錢還能用來簡單裝修房子並存起來當退休金。」

大屋換小屋也讓兩老樂得打掃時能更省事。

邢文泉受訪時說:「父母住隔壁,就不用一直擔心他們。我們的門鎖能辨識指紋,方便隨時到彼此家中就近照應。其實就是從同住變成步行30秒的距離。」

邢文泉透露,他小時候由爺爺奶奶照顧,所以希望未來有了小孩,父母也能幫忙照顧,讓孩子有機會和祖父母相處。

"在新加坡中了1000萬新元,錢要怎麼花?"
2025年04月28日   •   17萬次閱讀
這對新加坡夫妻在中國玩了近一個月,離境時被海關質問,竟這樣說!
2025年05月02日   •   16萬次閱讀
2025新加坡准證政策大變革,全面調整要點全解析
2025年04月29日   •   15萬次閱讀
旅遊簽連續入境新加坡10次,一年待了300多天,陪讀爸爸被ICA請去「小黑屋」
2025年05月02日   •   6萬次閱讀
外國勢力干預新加坡大選!網友:原來是它!
2025年04月29日   •   5萬次閱讀
新加坡地鐵再現蹭飯女團,專盯安哥出手,30秒變370新元
2025年05月03日   •   4萬次閱讀
新加坡史上最糾結選戰:66歲副總理臨危受命,為何反成選民"燙手山芋"?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在新加坡,政府能查出你把票投給誰了?然後秋後算帳?
2025年05月01日   •   3萬次閱讀
我在新加坡陪娃讀書,突然收到小三信息:「他太累了,放過他吧。」
2025年04月29日   •   2萬次閱讀
新加坡全球搶人!將大批引進這類新移民!職位空缺近8萬人
2025年04月29日   •   1萬次閱讀
國人紛紛聲援副總理顏金勇:他「不是陌生人」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入境新加坡可以帶香腸嗎?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留英博士到卡車司機,他從上海開電車狂飆3000公里驚現新加坡街頭!
2025年05月03日   •   1萬次閱讀
25 歲的滾燙人生:從NTU校園夜宵攤到千萬麻辣帝國的逆襲密碼
2025年05月02日   •   1萬次閱讀
人在新加坡過世後財產會這樣被分配?!
2025年05月02日   •   9747次閱讀
乘坐飛往新加坡航班行李丟失?官方解決方案來了
2025年04月29日   •   9234次閱讀
遍布全島!新加坡徒步50個絕美秘境路線曝光:雨林、海岸、濕地...
2025年04月29日   •   8550次閱讀
還記得28歲的你做了些什麼嗎? 那時的你會怎麼用1萬3500新元
2025年05月01日   •   5130次閱讀
是被風吹還是惡作劇? 行動黨宣傳冊和工人黨海報如此「接地氣」
2025年04月28日   •   4446次閱讀
「拋棄」選區沒信義? 移情別戀實屬無奈 從一而終那是運氣
2025年04月30日   •   4275次閱讀
新加坡這個自然公園要這麼玩!知道12件事玩得才爽
2025年05月03日   •   4104次閱讀
她在新加坡轉行幼教後工資破$5000,科技教育悄悄改變誰?
2025年04月30日   •   3762次閱讀
新幣攻破5.6關口!大選倒計時,搶占政策+匯率「黃金交叉點」
2025年04月29日   •   3420次閱讀
黃循財:外國人、遊客、高收入群體其實在補貼新加坡的低收入家庭
2025年04月30日   •   3420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