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7日訊)新加坡最近新增的社區冠病病例中,有幾起是來新探親或出差的外籍人士,他們在履行居家通知期間通過檢測,卻在自由活動幾天後確診,令人好奇病毒潛伏期是否延長。
受訪學者指出,相關科學證據目前不足,但若全球多地陸續出現類似趨勢,新加坡或可考慮把14天的隔離期進一步拉長至三周。
今年開年以來,1日、5日和昨天都個別有一名被列為本土病例的外籍人士。

pixabay檔案照
《聯合早報》報導,根據衛生部晚間文告,昨天新增的兩起社區病例中,有一起是31歲的菲律賓籍男子。他上月4日抵境後便在指定設施履行居家通知直到上月18日。他的行前和隔離期間的檢測都呈陰性結果。
衛生部指出,這名工作準證持有人受聘於新加坡中央醫院,但還未開工。男子1月5日接受健康檢查時進行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他的血清檢測也呈陽性,意味他是早前受感染的。
至於1日和5日確診的兩名日本籍和印度籍男子,則都是在返國前的行前檢測中確診染疫。根據衛生部,兩人在入境新加坡前,以及在履行居家通知期間接受的兩次檢測,都呈陰性結果。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科醫生梁浩楠受訪時告訴《聯合早報》,新加坡確實曾出現在14天隔離期後確診的零星個案,病毒潛伏期表面上看似有延長跡象,但事實上仍缺乏科學證據佐證,新加坡因此在制定對策時須謹慎。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張毅穎教授則指出,如果全球多地出現越來越多在隔離14天後才測出陽性的病例,「那我們或許就有充分理由考慮延長隔離期」。他也提到有全球統計顯示,14天隔離後確診的病例,約有3至5%。
張毅穎認為,隔離期延長雖有助於把境外輸入病例風險降到最低,卻會給旅客帶來極大不便。他說:「新加坡向來以精細調準的方式管控風險,針對不同國家的疫情制定不同的檢疫規則,例如隔離期有零到14天不等,隔離地點也有分指定設施或住處。我估計這會是我們下來繼續應對形勢發展的策略。」
新加坡昨天新增31起確診病例,其中兩起是社區病例,其餘由境外輸入。這也是新加坡過去10天內第六天出現本土社區病例。
除了上述染疫的中央醫院雇員,另一起社區病例是一名持有工作準證的24歲韓國籍男子。他在樟宜機場皇冠假日酒店的Azur餐館工作,職責是為空服人員和酒店客人送餐,餐點都以預先包裝好的飯菜為主。這名男子一般不與餐館客人交流。
男子是在1月2日接受輪流定期檢測,4日再次進行檢疫。同日,男子出現症狀,檢測結果5日出爐呈陽性。衛生部指出,這名男子的血清檢測呈陰性,意味他是最近染疫的。另外,經當局初步確認,這名男子所感染的是B.1.1.7變種病毒。
新加坡昨天新增29起境外輸入型病例,包含兩名從英國回來的27歲新加坡男公民和50歲新加坡女性永久居民,以及一名從印度抵新的16歲永久居民。有16人是從印度、印尼和緬甸入境的工作準證持有人,其中12人是外籍女傭。另有一人是從中國乘船來新的29歲墨西哥籍海員。
新加坡昨天沒有新增感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