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在遠東的日益做大,英美等西方國家已經對其高度警惕,對日本的限制也越來越厲害,雙方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導致「珍珠港事件」爆發,這一仗日本在戰術上極為成功,遠東地區西方國家軍事力量喪失最強大的後援。

珍珠港事件
接著就是橫掃東南亞:駐紮在馬來亞,緬甸以及中國香港等地的英國人、菲律賓的美國人、印尼的荷蘭人,甚至印度支那半島的法國人,都在打擊範圍,當時日軍兵鋒正盛,西方各國兵敗如山倒。

當時駐紮東南亞的各國力量中,以英國最為強大,1941年12月,剛炸完珍珠港,日本陸軍在馬來半島登陸,英國屬下印度軍第3軍團立刻準備迎擊。英軍數量有明顯優勢,但裝備、戰術和戰鬥力上,這批雜牌英軍和虎狼之師一般的日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而英國海軍呢?則也被日軍痛打。
日本軍隊輕裝前進,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來適應地形,英軍惶惶不可終日,聽到聲音,竟以為坦克來襲,一路兵敗如山倒,從馬來半島直接退入新加坡。指揮此戰的日本將領山下奉文也因此被稱為「馬來之虎」。

日軍當然追擊,1942年2月8日,潮水退去,日軍開始攻擊。
日軍乘坐充氣艇橫渡海峽登陸新加坡,駐新英軍指揮官白思華判斷錯了日軍主攻方向,於是部隊布置錯誤,使得日軍少了不少麻煩,英軍全線崩潰,日軍占領登陸區後,重裝部隊很快也接著上岸,日軍開始占據壓倒性優勢。
部分英軍頑強抵扣,殺傷了一些日軍,但於是無補,日軍進展很快,已經打到市區,並屠殺市民。
2月14日,白思華和部分將領商討對應局勢,有人提出投降;次日,戰局愈發惡化,英軍缺糧少水,白思華決定投降,並徒步走到日占區簽投降書。

投降的英軍
這是英軍建軍以來最大規模的投降,記錄至今未破,8.5萬英軍和英屬澳大利亞軍隊中,只死了5000人,剩下全部投降,加上之前在馬來半島投降的人數,英軍13萬大軍投降,而日軍總共只有3.6萬人,日軍付出的代價是:1700多人陣亡,2700多人受傷。可謂微不足道。
此外英軍奇恥大辱,英相邱吉爾把這一天視為「黑道日」。這些英軍戰俘後來被關押到戰俘營,待遇普遍不好,很多人被虐待致死。

白思華也一直到戰後才被放,自然,此人在英國人當中風評極差。但他自己則喜歡開拓,他給英國陸軍部的報告中,把自己摘了個一乾二淨,把新加坡失守的責任推給華人,後在回憶錄中又認為自己是「力不從心」「日軍過強」。不過,這沒有改變他的風評價,白思華從沒有獲得英廷冊封成為爵士,這在英國的中將中很少見,而原因,正是因為其糟糕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