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河畔,股股清泉從魚尾獅像的口中噴涌而出。不遠處,摩天大樓掩映下,中國式騎樓林立,古典和現代交相輝映。
今年是獅城新加坡開埠200周年。在這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度里,冼夫人文化也有一席之地。靠近樟宜機場的淡濱尼地區,保有新加坡唯一的冼太廟,至今已超過一甲子。
然而,在原守護者去世後,這座廟宇亟待生力軍接棒傳承。未來,冼夫人神像有望遷入新加坡海南會館的天后宮,讓更多的華人社群紀念與敬仰。
「『唯用一好心』這一精神內核凝聚著新加坡的許多華人,也成為了華人與當地文化相融相通的橋樑和紐帶。」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副會長凌大祥說。

老人數十年如一日守護冼太廟
1819年,是很多新加坡人銘記的年份。這一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讓這個落後的小漁村逐漸發展為世界上重要的港口。
此後,大批華人從中國南下,把家鄉的信仰和風俗習慣一起帶到新加坡,大大小小的廟宇落戶。冼夫人文化也隨華人的足跡進入獅城。
60多年前,華人許達財的母親周愛梅從海南來到新加坡,開始在自家供奉冼夫人神像,以寄託鄉思、祈願求福。知曉的華人越來越多,大家口口相傳,使這座冼太廟成為當地華人華僑信奉冼夫人及祈福的一個重要場所。
新加坡海南會館會長潘家海介紹,這是新加坡現存唯一的冼太廟。與大部分建築恢弘、規模龐大的廟宇不同,這座位於淡賓尼組屋社區的冼太廟顯得有些「低調」。其門前燈籠高掛,堂內的紅木祭台上擺設簡單,正前高掛著一面牌匾,上書「冼夫人聖堂」,冼夫人神像端坐於正中間,左右分別是地主財神和水尾聖娘。
「早期我們家和冼太廟都在鄉下。1987年,因政府征地,我們搬到這裡,就騰出其中的一間屋子供奉冼夫人的神像,至今香火不斷。」許達財告訴記者,他的母親生前一直守護著冼夫人聖堂,直至去年百歲離世。
母親在世時,每逢初一、十五以及冼夫人誕辰日,前來祈福求願者絡繹不絕,或求健康長壽,或求學業有成,還有的祈求愛情、事業。香火最鼎盛的時候,聖堂人頭攢動,甚至得排隊拿號。「不僅有從廣東、海南、香港等地專程來的中國人,還有從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遠道而來的信眾。」許達財說。

如今,78歲的他儘管腿腳不便,仍堅持每天供水、上香,承繼著這份信仰。
「冼夫人是歷史上存在過的真人,她的英雄事跡在我的家鄉——海南民間廣為流傳。冼夫人文化在新加坡得以延續,也成為海外華人與國內鄉親聯繫的精神紐帶。」潘家海說。
「會館就像一條情感紐帶」
在新加坡,華人人口超過70%,中華文化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語言完全沒有障礙。」這是記者在新加坡走訪時的第一感受。走在街道上,不少人都能夠以一口流利的華語交流;有的年紀稍長的華人,還能夠在粵語、客家話、閩南語、潮州話等多語種之間輕鬆轉換。
「三益論交資友誼,和平議事敘鄉情」——坐落於沈氏大道142號的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裡懸掛著這樣一副對聯,表達了僑胞們對家鄉的情感。

「早期來新加坡的華人,大多是出於謀生的目的。大家依靠宗鄉關係聚集在一起,互相關照,以謀求在當地生存和發展。」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前會長楊亞生說。
創立於1883年的廣西暨高州會館是跨省地緣性組織,其前身為「三和會館」,三和指的是廣西、廉州、高州。「這三個地方的先輩之所以會共同成立會館,是因為當時他們到南洋謀生,會不約而同聚到廉州的北海港口乘船南下。由於地緣接近,三地的語言風俗也極為接近,彼此便建立了同舟共濟的情誼。」楊亞生說,基於鄉情和親情,先輩們自發地組織了會館,作為團結鄉親、寄託鄉情的一個平台。後來,原屬廣東管轄的廉州被併入廣西,三和會館於是在1992年更名為現在的廣西暨高州會館。
「大概20多年前,我第一次回到家鄉茂名,專程去高州的冼太廟遊覽過,站在冼夫人像前,切身感受到了冼夫人文化的深厚底蘊。」凌大祥說,家鄉茂名正在打造「好心之城」,事實上,「唯用一好心」這句話早已在新加坡茂名籍華人中產生共鳴,「三和」精神便是一個生動的體現。
目前該會館有970餘名會員,來自廣東、廣西的華人居多,隨著會館影響力不斷擴大,其他籍貫的華人也逐漸加入。
除了造福鄉親,會館還致力於培養後輩。該會館副會長黃亞生告訴記者,會館重視會員子女的教育,每年都頒發勤學獎勵金給優秀的會員子女,鼓勵他們在學業上取得更大進步。為照顧老會員,會館還會發放敬老度歲金表達關懷之情。
「作為新加坡華人的一個『家』,會館就像一條情感的紐帶,讓我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凌大祥如是說。
誰來接棒傳承?
近期,有部分新移民主動來到廣西暨高州會館「認親」。年輕人的加入,使得會館有了新的活力,這讓楊亞生喜不自勝。近年來,隨著老一輩漸漸老去,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老齡化的情況突顯。與前輩相比,新生代華人的祖籍國感情開始淡化,宗鄉會館活動對他們缺乏吸引力。
許達財同樣遇到這一問題。他坦言,自己年事已高,兒女們對於冼夫人文化也「一知半解」,自從母親去世後,冼夫人聖堂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新加坡華人華僑眾多,但相比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冼夫人文化的影響力還有待提升。

「接力棒交給誰?」黃亞生表示,接下來,廣西暨高州會館的重要任務是吸引更多生力軍。目前會館已成立青年團,定期開展年輕人喜愛的活動,力爭改變會館在年輕人眼中「老年人活動中心」的刻板形象,也希望從中發掘出接班人。
廣西暨高州會館署理會長成翼沖是第二代華人,得益於父母和當時教育政策的影響,一直接受華文教育的他對祖籍國、家鄉懷有濃烈的根柢情結。他認為,隨著中國國力逐漸強盛,「華語熱」開始興起,這有利於新一代的新加坡華人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凌大祥也談到,自己現在每年都要回茂名,多的時候一年十幾次。在重陽節、清明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他時常會帶兩個女兒一同回鄉尋根,跟她們實地講述家鄉和冼夫人的故事。「現在回去很方便,早上從新加坡坐飛機到廣州,再坐大巴到信宜,傍晚就能到達。」
在許達財看來,把冼夫人廟傳承下去,傳播推廣冼夫人文化,青年華人一輩責無旁貸。令人欣慰的是,新加坡海南會館正在商討相關事項,供奉在他家的冼夫人聖堂未來有望遷入海南會館的天后宮。
>>>相關
華人「好心」回饋故里:
10年義診堅持不懈
「好心」是冼夫人文化的核心,做好心人、辦好心事,這也鞭策著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反哺家鄉,在家鄉投資興業以及投身公益事業。
「你的家鄉是哪裡?」新加坡海南會館會長潘家海是第二代華人,這是他幼時經常被問及的問題,提問的人正是他的父母。「如果我回答是新加坡的地址,父母一定會訓斥我。只有完完整整回答出『海南省文昌市公坡鎮棉山頭村』,才能過關。」父母的教育和影響讓潘家海對祖籍國感情深厚。

1992年,潘家海帶著闊別故鄉50餘年的母親,第一次踏上海南這片土地,心中感觸頗深,從此他便一直關注家鄉的發展,熱衷家鄉建設和公益活動。
2009年,因為在路邊遇到一個患唇齶裂的小女孩,他產生了救助海南貧困唇齶裂患者的想法。當年開始,新加坡海南會館每年兩次組織新加坡中央醫院及其他知名唇齶裂治療機構的醫療專家,赴海南開展「海南微笑」義診活動。作為活動發起人,潘家海每年都堅持帶隊回「家」,每次義診活動所需資金約30萬美元,全部由大家自籌。
除了義診,團隊還把先進的醫療技術傳授給海南當地的醫護人員。10年里,義診團隊共診治唇齶裂患者逾1500人次,先後為300多名唇齶裂患者免費手術。接下來,義診活動還將增加白內障手術治療等醫療救助內容。
為推進兩地文藝交流,潘家海組織海南籍的新加坡書法家和畫家攜作品到海南辦書畫展,同時邀請海南的書法家參與新加坡的展覽。他還在新加坡策劃海南美食節,介紹海南特色美食,宣傳海南人文歷史,為新加坡人認識海南提供了一個窗口。
對於未來,潘家海充滿信心:「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更多機遇,中國和新加坡的交流合作將更加深入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