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什麼樣的港口 為何英國人曾經在這裡修港口建炮台
—— 跌宕起伏的新加坡歷史 聖淘沙島嶼的西樂索英軍炮台
新加坡的歷史跌宕起伏,最終走上了共和國的發展道路,最早可以追溯到3世紀------。
1330年,中國元代的航海家汪大淵駕船首次來到新加坡島,他著書記載,當時已經有華人居住。
18世紀中葉,英國擴張在印度的版圖,以及和中國貿易,他們急需要找一個停泊船隻和維修的港口,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1818年,總督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在馬來半島的南端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港。
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在考察了附近島嶼後登陸新加坡,發現新加坡島南面擁有發展成為港口的優越條件。水域寬敞,很少風暴影響,水深適宜,附近河流也能提供乾淨的飲用水。
新加坡島嶼周圍的海域,確實是天然良港,海面風平浪靜,基本處在無風無浪的狀態。我們在海邊住了好幾天,我就想拍一下海邊出現海浪的片子,無論我如何來到海邊,都看不見一點海浪的跡象?無奈只好放棄。新加坡的海面,停泊著巨大的貨輪和商船。
這裡的氣候和海面都比較溫和,下雨不刮大風,很少起霧,早上天氣略微有點潮濕,其它還好,適宜海上通航和修建港口。
我參觀炮台拍片的時候,新加坡正在下雨,起碼是中雨,雨量不小。但看旁邊的樹木,沒有被風吹的搖擺不停,海面上也顯平靜而無風浪,看不到風雨交加的天氣。雨天,對新加坡港口裝卸商船的貨物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航道上照樣有船舶行駛。沒有霧,也不影響船舶通行和進出港。
在國內,我曾上過黃海某島嶼,當地人介紹:「這裡是風三、雨三、霧三」。就是說,天氣變化多端,遇到海上颳風,就連續三天,然後是下雨三天,最後是大霧三天,這一套下來,就是9天過去了。遇到這樣的天氣,漁民出海都成問題,海上不能通航,客船貨船上不來,遊人下不去島。而在新加坡建港,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印度殖民當局管轄;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英國產生利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兩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1826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政府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海峽殖民地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20世紀初,新加坡港口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新加坡河從沼澤遍布的荒地,搖身變為全球第七大港口。
新加坡因英國擴展印度殖民地和與中國開展貿易,成為海上通道與商港,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使得亞洲與歐洲之間的海上運輸更加便捷,海上交通量增加。當時,由於缺乏海域法規,遠東地區海盜猖獗,英國人為了保護其東方貿易的運輸航線,同時,抵禦荷蘭在該地區日益擴大的影響力。認識到,加強新加坡港的防衛越來越重要。
英國人開始對新加坡的防務作了詳細規劃,1900年,圍繞新加坡港及絕後島(聖淘沙島)建造了多個炮台。
歷經多年,於19世紀,分別在新加坡河口建有(富爾頓炮台)、政府山炮台(後更名為富康寧炮台)、珍珠山炮台和花柏山炮台。大多數火炮採用土木工事防護,與後來的炮台幾乎沒有相似之處。
19世紀最後25年,新加坡港延伸到絕後島(聖淘沙島)和直落布蘭雅山之間狹長的海域。
軍事策劃者關注到這個新港區航運量不斷增加,因而提議加強周邊地區的軍事防禦能力,以保護這個至關重要的新錨地。
1880年代,英軍在聖淘沙島(絕後島)修築了炮台極其它防禦設施,包括西樂索炮台在內的一系列炮台先後建成。
從傳統意義上講,新加坡港的範圍,包括新加坡河及南面的海域。1840年代中期,有一座新港成為新加坡的貿易核心。該港口水深適度,又有避風錨地,適合修建碼頭,供船舶以及直接從岸上裝卸貨物。
隨著汽船取代了帆船,新加坡港成為主要的煤炭轉運站,不斷增加的國際貿易量對新加坡意味著巨額財富。同時,保衛港口也顯得越來越重要,聖淘沙島種植菠蘿及其它農作物的田地讓路給了軍事用途。
聖淘沙島西樂索炮台的炮,19世紀末,工業革命席捲歐洲和北美,各國艦艇和炮台上的火炮等武器裝備有了很大的改進。
西樂索炮台於1879年建成,部署武器為當時標準的海岸炮,3門7英寸前膛炮及2門64磅大炮。
隨後幾十年,炮台屢次翻新升級,並部署了後膛炮。1905年至1911年間,炮台上有一門9.2英寸大炮(相當於一艘戰艦的火力和射程),後被2門6英寸速射炮取代。
1930年,又部署了更先進的6英寸MatkVll型大炮,並於1942年2月,在新加坡戰役中投入使用。此類型6英寸大炮有多重款式和型號,在西樂索炮台一直服役,直至英軍1956年解散海岸炮兵隊。
炮台作為英軍「新加坡戰略」的一部分,1921年,當帝國國防委員會選擇新加坡本島作為皇家海軍艦隊的新海軍基地時,新加坡成為英國戰爭計劃的重要陣地。
有了海岸防衛,二戰開始時,新加坡港口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二戰中,當日軍從北面入侵時,樟宜的大型艦炮全力回擊,但是由於缺乏爆炸力強的炮彈,對迅速登陸的日軍部隊攔截作用不大,日軍傷亡人數也不多。
新加坡的海岸炮雖然沒有阻止日軍的入侵,但卻完成了威懾的使命,日本人從不敢對新加坡海軍基地進行轟炸。
1942年,新加坡被日本占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恢復了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1959年,新加坡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1963年,9月16日,與馬來西亞、巴沙、沙撈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8月9日,脫離馬來西亞,成立新加坡共和國。
在新加坡的聖淘沙島,現存最後一座炮台,叫西樂索炮台,就在我們居住的香格里拉酒店旁邊。如今,保衛新加坡不再需要炮台。
新加坡稱,多年來,他們不斷投資現代軍事裝備,培養高素質軍事人才,新加坡共和國海軍部隊負責保衛新加坡海域。
聖淘沙島上的西樂索炮台是新加坡最後一座保存完整的炮台,其建築、大炮、和遺留走道,吸引無數探索者挖掘炮台跌宕起伏的歷史。
這裡有三門大炮,一門帶有軌道式,是7英寸RML大炮,由當年英國皇家火炮廠設計,由伍爾維奇皇家軍械廠製造。

新加坡島與聖淘沙島之間有一條狹長的海道 聖淘沙西樂索炮台就建在這裡

雖然是雨天 海面上風平浪靜 也沒有起霧 不影響通航與船舶進出港口

聖淘沙島嶼的海面 每天都有大量的船舶在這裡停泊

一艘船穿梭在兩座島嶼的海面之間 英軍在這裡建炮台可以封鎖海面

優良的新加坡海面 水深合適 建港口非常適宜

傍晚的新加坡港 雖然陰雲密布 但無風浪

新加坡海面停泊的大船

新加坡港口 遊船穿梭出入港口

新加坡的海面就是這樣 我拍攝了好幾天 找不到海面的風浪出現

香格里拉酒店就在聖淘沙島炮台附近 東邊是海域 西面有一條狹長的海道

新加坡海面上停泊的商船

在飛機上看新加坡海面 風平浪靜 船舶如梭

聖淘沙島上的西樂索英軍炮台遺址

炮台可以直接看守這裡狹長的海域

新加坡海域很寬廣 這裡離島上很近 但能停泊大船 說明水還很深

陰雨天氣的新加坡海域

坐電梯登上島嶼山上 行走在通往炮台的棧道上 大約3層樓高

新加坡正在下雨 沒有風 樹木的樹枝一點都不搖擺

行走在通往炮台的鋼架棧道上

聖淘沙島上唯一保存完整的西樂索英軍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