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長居民指出,宏茂橋社區內的一些無障礙坡道沒有遮蓋,坡度也太陡。(聯合早報)
作者 祥子
翻新、翻新、翻新……
這是新加坡媒體上最常出現的一個字眼,這個字眼衍生出各類翻新計劃。
不只翻新計劃內容不斷翻新,名堂也不斷翻新。
屋內設施翻新
內政部兼國家發展部政務部長費紹爾副教授今年3月間在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國家發展部開支預算時宣布,建屋發展局將於4月1日推展「樂齡易計劃2.0」(Enhancement for Active Seniors 2.0,簡稱EASE 2.0),增添三大類八大項新的親樂齡設施。
這項計劃在於為年長者的屋內增添更多便利設施,比如壁掛式摺疊淋浴椅、翹板開關,以及梯級扶手等。
第一類新設施讓行動相對不方便的年長者更安心地活動,避免摔倒; 第二類主要方便坐輪椅和使用座椅式便桶的長者; 第三類則是加強長者在屋內的安全及讓生活更便利。

樂齡易計劃2.0。(聯合早報製圖)
這些都是從行動不便的年長者角度來設計,讓年長者、行動不便者不會由於覺得出門不方便而困守家中。但他們即使不敢出門,也並不表示他們有更好的安全感。老人家在家跌倒或是因記憶力差忘了關電關水喉而釀成的家庭事故,時有所聞。
所以,家對獨居老人而言並不是最安全的。
鼓勵他們每天都花點時間到組屋樓下活動活動,認識更多鄰里,與鄰居有更多的互動,融入社區生活才是更人性化的做法。
要鼓勵老人家走出家門,環境設備就必須有相應的鼓勵作用。
四周環境翻新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前天(8月25日)就宣布了建屋發展局推出新的「樂齡翻新計劃「(Silver Upgrading Programme)。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聯合早報)
新計劃會在本地年長居民較多的組屋區展開,並配合「樂齡SG計劃「打造更親樂齡的鄰里,有助年長者原地養老。 加上「樂齡易計劃2.0」,單是翻新名堂就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這些翻新計劃名稱要讓人記住都不容易,更何況是樂齡人士?但這些問題都不大,最重要的是政府提出了名字很有創意的翻新計劃之後,就要有實際的行動。
約2萬4000名在宏茂橋、紅山、女皇鎮和大巴窯26個組屋鄰里生活的年長者,將是首批在環境設施改善計劃下的受惠者。屆時會添加更多座椅、無障礙坡道、康療花園、多代遊樂場等等,增加不同年齡層居民的互動機會。
從屋裡到屋外,設想周到,全面打造一個人人「出入平安「的生活環境,為老齡化社會作好準備。

宏茂橋、紅山、女皇鎮和大巴窯的鄰里將展開翻新,增設更多方便年長者的公共設施,預計將惠及2萬4000人。圖為崇文區Chong Boon Heights康療花園的構想圖。(建屋發展局)
巴士轉換站翻新
另一方面,陸路交通管理局日前也宣布,政府撥出約1億零500萬新元改善七個較老舊的巴士轉換站,增添更便於年長者、特需者和家庭使用的候車空間,提升乘車體驗。工程從今年8月起陸續展開,最遲2027年完工。
這七個巴士轉換站位於宏茂橋、勿洛、文禮、金文泰、盛港、實龍崗及大巴窯。這些轉換站是在2002年至2014年之間建成,說老不老,說年輕也不年輕。
工程將著重改善無障礙通行,增添類似新巴士轉換站所有的設施。

新加坡首個設有冷氣的大巴窯巴士轉換站,是其中一個將展開改善工程的轉換站,包括增設優先候車區、增加座位和嬰兒室。根據陸交局在周邊張掛的布條,工程會在今年第三季動工,預計2026年第四季完工。(聯合早報)
例如,在候車處旁設「優先候車區」,讓年長者和行動不便者等巴士或上下車更便利;增加座位;為地面鋪設協助視障者辨認方向的凸紋及在扶手上加盲文點字(Braille);建設方便輪椅進出的廁所、育嬰室、有兒童設施的家庭廁所等。
其他工程包括更換和翻新冷氣系統和照明,以及翻新員工休息室和客服中心等等。
冷氣化巴士轉換站的出現曽被視為劃時代的壯舉,新加坡人已適應冷氣化的環境,巴士轉換站進一步改善之後,設施變得更加貼心和安全,對鼓勵人們多使用公共運輸,放棄汽車可起實際作用。
不斷翻新,不斷改善,有些人視之為政府有錢,理所當然。也有些人 「身在福中不知福「,動不動說要移居。
生活環境水平的提升靠政府,國民素質的提升恐怕就要靠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