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應該向同住且有收入的孩子收房租嗎?
向成年孩子收房租,讓他們獨立不當啃老族,這種做法在外國特別是歐美國家很常見,在新加坡家庭卻相對罕見。
這個話題之所以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是因為前貿工部政務部長張思樂上周五(10月4日)在臉書上透露,他打算向兒子收取房租。
2020年退出政壇的張思樂,目前在經營自己的生意。
他寫道,他花了好些時間才算出了對剛踏入職場的兒子而言最公道的房租。當然,他的租金不按市價計算。
在制定房租金額時,他考量了好一些因素。
「我的大兒子為了支付自己在外國讀書的學費和住宿費,耗光了所有積蓄,現在他正在慢慢地、非常緩慢地攢錢。他還計劃繼續進修,所以需要更多的儲蓄。別忘了,他也要存錢成家,購買預購組屋或轉售單位以及支付其他開銷。而他在私人領域工作,私企從來都不是鐵飯碗。」
張思樂想了好幾個月後,才向兒子提起收房租的事,豈料兒子比他考慮得周詳,早已為父母兩人開了個銀行戶頭,每月存入自己薪水的一部分,而且占比不小,比父親打算收的房租還要多。
然後,他把這筆錢投入了短期國債等風險較低的投資,目前每月都在賺取複利。
兒子如此為自己和太太著想,讓張思樂充滿了感謝與感激之情。
張思樂向《海峽時報》解釋說,
他這麼做是希望通過收取房租教導孩子們經濟獨立。他原本也打算把租金儲蓄起來並進行投資,就像兒子所做的一樣。
與西方父母真的收下租金不同,像張思樂這樣的亞洲父母只是以收租金之名幫孩子存錢,以備日後不時之需。
有這樣想法的父母,不僅是張思樂一人。
住在碧山的四房式組屋的曼諾加蘭(音譯,Manogaran Tharmalingam,60歲)在女兒19歲讀書期間打兼職工開始,就讓她交房租。當時,女兒只象徵性地付200元。女兒兩年前開始全職工作,當上餐廳經理後,則增加房租至每月1000元。
如今,才26歲的女兒,已經交房租長達七年了。
曼諾加蘭向女兒收取房租,除了要她學會自力更生,也希望她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家。
他說:
「我的朋友都沒有收孩子房租。我知道在亞洲文化中,父母向孩子收取租金不是常態,但為了讓孩子準備好應付現實生活中高昂的生活費,這是必要的一步。」
曼諾加蘭開了近20年的德士,5年前轉行成為一名旅遊顧問。他說,這些租金不是給他自己的,而是為子女的婚禮和教育等未來費用而儲蓄。
紅螞蟻的妹妹不太會存錢,媽媽擔心她成月光族,也讓她每月上繳部分薪水,但不是媽媽袋袋平安,只是暫時替妹妹把錢存起來,當應急金。

新加坡政府組屋外觀。(海峽時報)
大多數已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告訴《海峽時報》,他們沒有給父母支付房租,但每月都有給家用。
畢竟自己已有收入了,父母已經退休或半退休,住在同一屋檐下,也應該分擔一下水電費、日常用品的費用、買菜煮飯錢,或者支付父母做家務的勞動費。
28歲的Sarah Tan目前與父母同住,她每月會給好幾百元父母當家用。
「我的父母算不上富裕。儘管如此,他們沒有向我收房租。在新加坡,不給父母付房租是一種文化規範。」
儘管有不少家長羨慕這些願意繳納租金,分擔家庭開銷的乖孩子,還是有人質疑,如果父母沒事先承諾日後原數歸還,孩子還會上繳嗎?
有的認為不應該提倡付租金這種做法,要真正地讓孩子學會經濟獨立,應該讓他們自動自發存錢,而不是變相逼他們儲蓄。
另一名網民則說,我們華人倡導的是飲水思源,培養孩子有這份孝心,有了收入就給將他們撫養長大的父母一些零用錢,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一些則擔心要求孩子付租金過於現實,談錢傷感情,缺乏親情味。
網民Ian認為,不應在親子之間提倡這樣的做法,當家變成了出租房,有一天孩子認為到外面住更自由或找到租金更便宜的房子,可能就搬出去了。換過來,父母若住在孩子的家,他們也許會覺得向父母收取房租或護理費都是理所當然,甚至說是先幫父母存養老金,以後會歸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