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最近又在兩個全球知名調查榜上有名,且名列前茅。
首先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上周二(18日)發表的《2024年全球競爭力年報》,新加坡排名第一,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這也是新加坡繼2020年之後再度回到榜首;
排名第二至第四的分別是瑞士、丹麥和愛爾蘭這三個歐洲國家;
排在第五位的是近年來頻頻被外界視為與新加坡有「瑜亮情節」的香港,香港今年的排名較去年上升了兩個名次。
接著是國際諮詢公司美世(Mercer)公布的2024年外派人員生活費調查。在這項調查中,新加坡排名第二,僅次於香港。這意味著新加坡是外派人員的「第二貴城市」。
這也是香港和新加坡兩大亞洲金融中心連續兩年聯袂成為外派人員最貴城市的前兩名;
香港和新加坡力壓瑞士的三個城市蘇黎世、日內瓦和巴塞爾。
新加坡雖在兩個排行榜位列三甲,但卻是一喜一憂。
競爭力排名第一,固然可喜可賀,但繼續成為外派人員的最貴城市之一,則不全然是好事。

香港被美世評為全球最貴城市。(路透社)全球競爭力最強
先談洛桑國際管理髮展學院(IMD)的競爭力排名。
新加坡在四大指標中的其中三個,即政府效率、商業效率和基礎設施都取得了進步。
但進一步深掘不難發現,在部分排名相對靠後的面向,新加坡仍有不小進步空間。
這包括物價(62位)、健康與環境(28位)以及社會框架(11位)。
其中,物價方面表現欠佳,與另一個排名第二的榜單息息相關。
全球第二貴城市
在國際諮詢公司美世(Mercer)公布的《2024年生活成本城市排名》中,新加坡僅次於香港,成為外派人員生活成本第二貴的城市。
報告指出,全球最貴的前三大城市香港、新加坡和蘇黎世,外派人員居高不下的生活費,主要源自更昂貴的住房、交通及商品與服務等因素。
但對跨國企業而言,外派人員生活費高,意味著企業須撥出更多預算,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方案,包括在房租和房價高企的地方不可或缺的住房津貼。
美世的報告還談到另一值得關注的重點。
一般而言,高生活成本理當對應高品質的生活。但報告指出,全球僅有八個城市在兩者找到平衡點,而吉隆坡是亞洲唯一達到上述平衡的城市。
換言之,新加坡對外派人員而言,在生活成本和品質方面的性價比並不高。
報告更指出,在生活成本方面第三貴的蘇黎世,其生活品質其實高於第二貴的新加坡和最貴的香港。

新加坡的外派人員生活成本排名僅次於香港。(海峽時報)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新加坡一直以來都是各類「全球最貴城市」榜單的常客,但這裡指的「最貴城市」嚴格來說對象是外派人員,而非新加坡人。
去年《經濟學人》智庫(EIU)也曾將新加坡和蘇黎世並列為全球生活費最昂貴的城市。
為此,新加坡政府去年底曾發文稱,這類排行榜無法確實反映新加坡人的實際生活成本。
換句話來說,
新加坡是「外派人員的最貴城市」,而非「新加坡人的最貴城市」。
當局提出的論點包括:
外派人員最貴城市調查的「消費籃子」,即用來衡量物價水平的一系列商品未能反映國人一般的生活消費。例如,知名品牌的雨衣和外國報章等新加坡普羅大眾未必會接觸的商品。
相關排名受匯率影響。由於調查以美元計價,近幾年來新元幣值相對其他貨幣穩固,走強的新元,使新加坡的最貴排名被推高;反之,對賺取新元的新加坡人而言,強大的新元能降低進口物價,進而緩解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壓力。
新加坡究竟「貴不貴」?
看回本地的通脹率相對精確,這是因為本地通脹率所用的「消費籃子」較能代表本地民眾的生活所需。
根據官方數據,從去年4月至今年4月,本地通脹率已開始趨緩。
2023年4月,新加坡的核心通脹率(即剔除住房和私人交通成本的物價指數)處於5%的高水平,但截至最新的今年4月數據,核心通脹率已放緩至3.1%。
持平而論,對意在爭取成為全球樞紐的新加坡而言,外派人員生活成本偏高不啻是個軟肋。
但美世也在調查中發現,生活費用雖然是各個城市吸引跨國公司和員工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在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之際,公司和員工也越來越優先考慮生活質量、安全保障、基礎設施和國際聯通性等關鍵因素。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外派人員生活成本價高的新加坡,仍可在其他條件相對優越的情況下,長期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