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醫院積極展開研究 以及早追蹤罕見疾病患者治療進展

2月的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疾病日。所謂的罕見疾病指的是每2000人當中少於一人所患上的疾病,本地估計有2000到3000人患有這類疾病。本地醫院積極展開研究,並推出檢測和設立資料庫,以及早診斷和追蹤罕見疾病患者的治療進展。
40歲的林永豪看起來健康有活力,但其實他飽受罕見疾病遺傳性血管性水腫之苦。
林永豪說:「有時候可能右手先腫,然後就會腫到我胳膊,然後隔天就會換成我的左手腫,不同的腳、手都會腫。腹部也會腫,最危險的就是臉部還有頸項、呼吸管。」
數據顯示本地每10萬人當中有一人患有遺傳性血管性水腫。這疾病容易被誤診為風濕、痛風或過敏等。陳篤生醫院透露,醫院目前有15名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患者在接受治療。
13歲的馬若涵,七個月大時被診斷患有龐貝氏症,肌肉功能日益衰退。竹腳婦幼醫院積極展開研究,希望幫助兒童病患儘早獲得診斷和治療。
竹腳婦幼醫院兒科內科部門遺傳學科資深顧問醫生陳德華說:「嬰兒型的龐貝氏症通常是一歲之前就會被診斷出來。診斷的方法主要是用過檢驗那個酵素活性,或者是用基因測試來診斷出這個病。」
新加坡罕見疾病協會多年來主辦各種活動,同時也進行籌款。
新加坡罕見疾病協會會長黃雪玉說:「我們現在也開始跟學校一起合作,就是做分享,就是為了要讓他們下一代也對罕見疾病有認識。」
協會目前為大約160名患者和700多名家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