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AP News
面對幾輪德爾塔疫情+奧密克戎疫情,根據病毒的特性,新加坡防疫部門制定了最符合新加坡現狀的防疫方針。
居家康復計劃減少醫療系統壓力,推動疫苗加強針接種減少重症機率,都是新加坡這一階段的重點工作。

新加坡的防疫政策,被人稱讚是「科學防疫」也是可以理解的。
新加坡不能清零的邏輯
去年10月9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發表公開講話,向民眾解釋新加坡無法維持長期封鎖的事實。
對於新加坡來說,每一次封鎖的代價很高,會一次次衝擊商業,員工會失業,兒童會失去正常的童年和校園生活,分居兩地的家人難以見面。

而這些,都被動地加劇了新加坡人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因而,新加坡決定不再「清零」決定轉向與病毒共存。
總而言之,新加坡成功從疫情中走了出來。目前來看,新冠病毒不會消失,也大機率會繼續不斷變異。
但是,經歷了幾輪疫情爆發的新加坡人,正如政府所期待的那樣有了足夠的「韌性」。

圖源:PAP
在防疫政策「大鬆綁」後,新加坡疫情並未出現大幅度反彈(XBB疫情很快就歇下去了)。
雖然「新加坡模式」有著其局限性,但是新加坡的答卷,也不是完全不能被全球一些國家所借鑑的。
當然,在考慮防疫措施時,很多國家都會擔憂,一旦染疫的人太多,即使都是輕症,但新冠後遺症依然會造成劇烈衝擊。
最近,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則發表言論,認為民眾大可以放寬心。

來源:早報
在接受《聯合早報》採訪時,國家傳染病中心新加坡傳染病臨床醫學研究網絡主任巴納比·楊表示,目前大部分出現冠病長期後遺症都具自限性。
也就是說,這些患者不需要接受專門的治療,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慢慢好轉。

圖源:萊佛士醫療集團
當然,新冠後遺症的影響因人而異,在網絡上我們也時常能看到有人感染新冠後,長達半年依然被後遺症困擾的例子。
從結果論上看,新加坡人似乎已經不會對病毒感到「害怕」了。
究竟是對是錯,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最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