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高樓拋物,在這座組屋的臨時遮蓬留下不少垃圾。(檔案照)
作者 許耀泉
在新加坡打車時,司機一般都會提醒乘客繫上安全帶。
乘客如果不配合,不單是自己會被罰款,司機也同樣會被罰款和扣分。
同樣的道理,很快也會應在組屋屋主的身上:
當局一旦確定某個組屋單位有人高樓拋物,屋主將被假定為違例者。
高樓拋物相關投訴有增無減
高樓拋物在新加坡屢見不鮮,國家環境局也曾嘗試增調監察攝像機和宣導等方法,但接獲的高樓拋物投訴案例反而有增無減。
問題有多嚴重?我們讓數據來說話:

(資料來源:國家環境局,紅螞蟻製圖)
沒錯,從2019年至2021年,環境局平均每年接獲的高樓拋物反饋,比起2016至2018年的每年平均還要高出將近八成。
而在2019年至2021年之間,每年平均有1500名違例者被控。
被控的違例者僅僅是平均反饋的5%左右,可見問題有多棘手了。
住在組屋區的蟻粉應該不難想像其中的原因:從窗戶或走廊拋垃圾,根本不必站在顯眼的地方,因此攝像機更多時候拍到的,可能只是垃圾從高樓飛墜的畫面。
於是,為了加強阻嚇作用,當局只好放大招了:
修訂環境公共衛生(修正)法案,為組屋高樓拋物案件增設假定條文(presumption clause),假定屋主或租戶就是違例者。
駕車的蟻粉可能會覺得這個做法跟本地交通規則如出一轍:沒錯,若有車主被發現違法,例如超速駕駛,當局也會假定車主是事發時的司機,除非車主能證明事實不然。

車主若被發現違法,當局也會假定車主是事發時的司機。(海峽時報)
環境公共衛生(修正)法案在1月9日提出一讀,一旦經國會辯論三讀通過,新條例預計會在今年7月1日生效。
今後,屋主或是租戶可要負起更大的責任,制止家人,甚至是客人高樓拋物。
大家對這項擬議中的條文可能還有一些疑問,紅螞蟻這裡就為大家整理了環境局回應媒體詢問的一些答覆:
1. 修正後的法令是否適用於兒童、年長者,以及智障或殘障人士?
當局不會對12歲以下的兒童執法,而是給其家長發出一份指南,幫助他們教導子女如何正確處理垃圾,不隨便亂丟垃圾。
違例者如果是年長者或屬於弱勢群體,可以附上相關文件,致函環境局求情,其家屬也可以代他們這麼做。環境局將考慮每個案件的情形後再採取行動,其中可能包括向違例者發出警告。
2. 環境局有沒有可能「抓錯人」?
當局只有在證實某個組屋單位的確發生高樓拋物行為,才會假定屋主或租戶是違例者。
環境局在調查時,會確認屋主或租戶在事發時是否在屋內。
即使屋主或租戶提供關於違例者身份的信息,環境局還是會加以調查,而不是直接控告屋主或租戶所指出的違例者。

環境局針對高樓拋物採取執法行動的告示。(海峽時報)
3. 如果發生高樓拋物的組屋有房間租了出去呢?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局還是會假定屋主是違例者,但屋主和租戶可以在環境局提出要求的14天內,證明自己在事發時不在屋內,或指出可能違例者的身份。
環境局將按照所提供的信息做進一步調查,確認違例者的身份。
4. 如果事發組屋的屋主超過一人,環境局將對誰採取行動?
當某間組屋證實發生高樓拋物事件時,每名屋主都將負起同等責任。若整間組屋已經出租,所有租戶將負起同等責任。
當局會給予屋主和租戶機會和時間,證明自己不是違例者。
5. 這項法令只提到政府組屋,難道私宅住戶有「免死金牌」不成?
現有的高樓拋物條文和擬議增設的假定條文不包括私宅單位,因為私宅不是公眾可以隨意進入的地方,私宅屋主有權決定如何管理他們共享的私人空間。
但這並不代表私宅屋主能為所欲為,因為如果有垃圾從私宅單位丟到公共場所,私宅屋主也一樣受到假定條文的約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