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兌令吉、人民幣和日元的匯率上周都達到歷史新高或逼近重要峰值。
分析師認為,新元兌這些亞幣匯率強勁,有助吸引國人到當地旅遊,也降低相關進口成本,但這三個匯率預計未來一年將回吐逾八成漲幅,尤其是今年已漲超過8%的新元兌日元匯率,下來一年內預料會跌7%左右。
繼去年新元兌亞幣大幅上漲之後,今年截至6月16日,新元兌令吉、人民幣和日元匯率分別進一步暴漲了3.7%、4.9%和8.4%,達到1新元兌3.45令吉(當天最高3.4616是歷史新高)、5.33人民幣,以及106.06日元。

新元兌印尼盾匯率去年突破維持了兩年多的波動範圍後,今年來退低了3.8%,但繼續在較高的範圍波動,星期五達到1新元兌1萬1177印尼盾以上。
正值學校假期和旅遊旺季,許多國人打算舉家出遊,而新元匯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國人在海外的購買力。
匯率
除了匯率,選擇旅遊目的地時,應考慮文化體驗和安全。旅遊業者也說,新元匯率走高,不代表在海外消費就一定便宜,還要衡量各地的物價和機票價格。
儘管美元近期走強導致歐元和多數亞幣退低,新元仍保持堅韌。這讓國人前往日本、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和歐洲等地時,擁有更大的購買力。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仍維持新元名義有效匯率(S$NEER)的現行升值水平,以及宏觀經濟基本面強勁讓新元被視為區域避風貨幣,是新元保持堅挺的重要因素。
基於中國重新開放將推動亞幣走高,新元兌美元下來會有上漲空間,但升值速度可能比預期來得緩慢。

截至6月1日下午,新元兌日元、歐元、人民幣、令吉和泰銖過去一個月都走強。當中,新元兌日元升值最顯著,達2.11%。
相比之下,新元兌美元、英鎊、港幣、新台幣和韓元皆走低,跌幅最顯著的是港元,匯率下跌2.14%。
即將出遊的國人之中,不少會選擇在本地提前兌換外幣,但市場人士指出,前往海外其實無需攜帶太多現金,國人可善用其他支付工具。
在本地兌換外幣不僅更安全,本地錢幣兌換商也會提供更好的匯率,「這可能是因為海外錢幣兌換商無法獲得足夠的新元,因此收費更昂貴。」
隨著無現金支付在許多國家越來越普及,建議大家無須攜帶太多現金出門。除了在第三世界國家,因為擔心信用卡盜刷問題需依賴現金支付之外,在歐洲和澳大利亞等地,旅遊都可直接使用信用卡或多元貨幣卡來付款。

一般來說,生活在新加坡的華人比較關心新加坡兌換人民幣的匯率,這兩種貨幣的波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外匯市場供求關係是決定匯率波動的核心因素之一。當對人民幣的需求超過供應時,人民幣的價值相對新加坡元會上升,導致匯率升值。相反,如果供應超過需求,人民幣的價值相對新加坡元會下降,導致匯率貶值。供求關係的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國際貿易狀況、投資流動、資本市場表現等。例如,如果中國出口增加,需求人民幣的外國買家增加,可能導致人民幣升值。
經濟基本面是影響匯率波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增長速度、通貨膨脹率、利率水平和貿易狀況等都會影響其貨幣價值。如果新加坡經濟增長強勁,通貨膨脹率穩定,利率較高,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持有新加坡元,這會導致人民幣貶值。相反,如果中國經濟表現出色,吸引了更多的投資流入,人民幣可能會升值。
利率差異也是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之一。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差異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選擇和資本流動。如果新加坡的利率較中國高,投資者可能更傾向於持有新加坡元,這會導致人民幣貶值。利率差異還可能影響外匯市場的槓桿交易和套利活動,從而影響匯率。

政府和央行的干預也會對匯率產生影響。政府可以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干預外匯市場或改變利率等手段來影響匯率。例如,央行可以通過市場干預購買或出售外匯來影響匯率走勢。政府還可以通過改變經濟政策、貿易政策和貨幣政策等措施來調整經濟基本面,從而影響匯率。
地緣政治事件、國際貿易爭端、全球經濟形勢以及市場情緒變化等因素也會對匯率產生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引發投資者的避險
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對匯率也有影響。如果兩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且平衡,雙方貨幣的需求和供應相對穩定,可能對匯率產生積極影響。然而,如果出現貿易不平衡或貿易摩擦,可能會導致匯率波動,特別是在兩國間實施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措施時。
不同國家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監管措施也會對匯率產生影響。例如,中國央行的干預和貨幣政策調整,以及新加坡政府的經濟政策和外匯管制措施,都可能對匯率產生影響。投資者需要關注相關政策和法規的變化,以理解其對匯率的影響。

市場情緒和投資者心理對匯率波動也具有重要影響。不確定性、風險偏好和情緒變化可能導致投資者對某種貨幣的買賣行為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匯率。例如,全球經濟不穩定、金融市場波動或政治事件可能引發避險行為,導致人民幣升值或貶值。
總而言之,新加坡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受到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除了外匯市場供求關係、經濟基本面、利率差異、政府干預、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環境外,貿易關係、政策和法規以及市場情緒和投資者心理也是重要因素。對於個人和企業進行兌換操作,建議密切關注各種因素的變化,並藉助專業機構的建議和市場分析來做出明智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