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友應用普及,本地不少單身者坦言曾「無預警被消失」。圖為本地紅娘公司舉辦的極速約會活動。(聯合早報)
作者 王震宇
在新加坡,單身人士選擇不約會的原因有很多種,崇尚只拍拖不結婚的人也越來越多。
願意約會的單身者,相信多數會使用交友軟體找對象,但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這些人當中,不少人碰到的是另一種現象: Ghosting(無故消失)。
先為蟻粉簡單講解一下:「Ghosting」是現代英式俚語,指的不是靈異事件,而是戀愛中其中一方突然消失,無預警地切斷與另一方的任何聯繫,從此人間蒸發。
換句話說,「主動消失」的一方就是在放人鴿子,而「被消失」的那一方只能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默默地接受被人無端「拋棄」的現實。
如果雙方已約會一段時間,「被消失」者或許會瘋狂嘗試聯繫對方,但所有努力最終仍石沉大海,兩人的關係也就此告終。
女性「放生」對象的機率比男性高

(聯合早報)
近日,一項本地調查就以此為方向,探查獅城男女在戀愛時,「放飛機」或被「放生」的機率有多高。
這項調查由交友軟體Bumble展開,調查對象是本地的1001名千禧一代(millenials,1981年至1996年出生者)及Z世代(1997年後出生者)。
結果顯示: 每五名新加坡單身人士中,就有三人「放生」對方,或曾被人「放生」。
有趣的是,調查指出,相較於男性,女性「無故斷絕關係」的機率明顯更高,背後的原因包括約會對象的某些言行讓她們反感。
調查也進一步揭露,57%的受訪者坦言曾突然消失,而61%的受訪者則表示自己曾是「受害者」。
曾突然消失的單身者之所以會以這樣的方式處理關係,有三大理由:
覺得與對方沒有感覺(即「不來電」)(56%)
忙於其他事物(43%)
避免結束關係時和對方尷尬的對話(37%)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句話,準確地形容了曾被放生的單身人士。
他們表示,有過一次類似經驗之後,就對約會覺得更灰心,更沒自信,對約會對象也多了一份戒心。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除了比男性更可能「放生」對象,在「被放生」後,還是比男性更快甩開陰影,「滿血復活」。
換句話說,被放生的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在下次談戀愛時缺乏自信。

調查顯示,倘若約會對象做了一些事或說了一些話令人反感,女性「放生」對方的機率更高。(海峽時報)
較多97後認為「無預警消失」不妥當
出乎意料的是,在兩個接受調查的群體之間,反而是年紀較長的Z世代思想比較「開明」,更能接受「無預警消失」。
調查顯示,65%受訪者不認為「放生」對象是結束關係的合適方法,其中以Z世代的「反放生」立場更強烈,有69%認為這種方式並不適當。
此外,比起Z世代(51%),千禧一代(60%)更有可能會因為跟對方沒有感覺而人間蒸發。
同理可證,38%的千禧一代受訪者自認「突然消失」是普遍現象,比Z世代來得高(20%)。

65%受訪者認為,以「放生」對象來結束一段關係並不妥當。(海峽時報)
「再見=再也不見」是無可避免的事?
這項調查沒有表明受訪者的戀愛經驗,因此我們無法確認受訪者的戀愛經驗,如何影響他們對無預警放生的看法。
但紅螞蟻認為,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搞消失」或「被消失」是難以避免的事。
尤其當市場上有好幾個交友應用任君挑選,單身人士輕輕在手機螢幕上刷一刷,就能「閱人無數」,並快速淘汰看不上眼的對象,一些人在交友時可能不自覺地以貌取人。

市場上有數個交友應用任君挑選。(法新社)
誠然,一些單身者在使用這些應用時,是希望找到能長相廝守的另一半。
但如果不巧對方的態度沒那麼認真,「無預警放生」就是可能出現的結局之一。
有人因為看不上眼或懶得正式告別,索性人間蒸發,快速找尋下一個戀愛「目標」,困在這個無止盡找對象的循環里;也有人因為「被消失」,對「約會」二字的定義越來越懵懂,也對找對象這件事的興趣開始遞減。
「搞消失」或「被消失」,實則有可能造成「兩敗俱傷」,某程度上也是速食戀愛時代的縮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