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雖然是指設立中國公司,但是大部分內容適用于海外開公司,具體到當地有什麼特別要求可以掃碼諮詢我們律所,CLB律所東南亞分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孟加拉。
一、創業時是設立公司還是其他形式的企業?
答:由於如今設立各類企業基本不存在資金門檻了,因此創業者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結合各種形式企業的責任承擔模式,選擇合適的組織形式。
個人創業可以選擇的形式主要有申請登記從事個體工商戶,設立個人獨資企業或設立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而團隊創業則可以選擇設立合夥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的組織形式責任承擔方式:
(一)註冊個體工商戶其經營收入歸公民個人或家庭所有。其中,個人經營的,以個人財產償還;家庭經營的,以家庭財產償還。
(二)個人獨資企業財產為投資人個人所有,投資人以其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個人獨資企業解散後,原投資人對個人獨資企業存續期間的債務仍應承擔償還責任,但債權人在五年內未向債務人提出償債請求的,該責任消滅。
(三)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以公司財產對外承擔責任,但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四)合夥企業對企業債務先用合夥企業財產抵償,在抵償不足時,由合伙人以其財產承擔無限連帶責任。由於合伙人對合夥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五)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而股東則以其認繳的出資額(或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由於公司以外的組織形式需要以個人財產對企業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而創業者的風險承擔能力並不高,因此在創業初期,建議採用有限責任公司形式以降低創業風險。
但必須要強調的是,大多數投資者在創業過程中都習慣性地將企業理解為私人財產,因此企業的錢也是自己的錢。但是在公司制度中這種意識是危險的,公司是獨立於投資人的「法人」。在一人有限公司中,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出現公司財產與個人財產交叉使用的情況,還有可能還會涉及挪用資金罪等刑事案件,真功夫創始人蔡達標被判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便是例證。因此公司要建立完善的財務制度,投資人要把企業和個人財產分開,避免法律風險。

二、是否需要簽訂合夥協議、公司章程等基礎架構的制度性文件來明確投資者之間的權利義務?
答:由於初始創業者大多都是關係密切的親戚、同學或朋友,往往羞於談及權力、利益、責任分配問題,而且在準備創業時更注重如何在外部開拓業務而不重視內部建構。
但是在創業初期的激情過後,公司發展壯大後或遭受挫折時,就很有可能會在上述問題上產生紛爭,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會導致創業中途失敗。為了能夠有效的規避這類問題的發生,就要求在創業伊始通過合夥協議或公司章程等制度性文件來明確各個創業者之間的權利義務劃分。這些制度性文件能夠有效地避免和解決以後利益分配不公,債務承擔不平的問題。在文件中,創業者可以就各自占創業事項多少利益比例,各自承擔的債務比例,各自的工作內容,如何引入新的創業夥伴和退出機制等問題都一一的做出明確約定。一旦發生法律糾紛,這些制度性文件即是保護所有人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
三、簽訂合夥協議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合夥企業法》第十八條概括地規定了合夥協議必須要載明的十項內容,而要使合夥協議更有針對性、還有可操作性還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合夥投資撤資及職責的相關規定
1. 出資細節,約定每個人出資多少,如何分紅。
2. 議事規則,約定重大問題如何進行討論。
3. 職責細節,約定每個人負責的內容,如果執行。
4. 退出機制,約定在何種情況下合伙人可以退出,退出的時候如何計算資本。
(二)意見分歧解決方式
1. 經營方向錯誤後的調整方案,可以約定是改變經營方向還是改變執行策略。
2. 觀點分歧的解決方案,可以約定是直接投票解決,還是先找專家進行諮詢論證後再解決。
(三) 經營項目計劃利益分配和責任承擔
1. 合夥企業主要經營哪些項目。
2. 經營項目該如何分階段推進。
3. 經營項目收益該如何分配,失敗該如何承擔責任。
4. 什麼情況下該終止某經營項目。

四、起草有限公司章程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很多創業者在創立有限公司時視公司章程為無物,認為其只是工商局備案的一手續而已,但在法律上公司章程是有限公司治理的「憲法性文件」,對其不重視將可能帶來諸多後續的麻煩。
起草公司章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分紅權、優先認購權及表決權
《公司法》允許有限責任公司的章程可以對公司的分紅權、優先認購權及表決權做出特別規定。因此公司章程中可以約定公司分紅、優先認購權及表決權與實繳出資比例相分享,以保證公司運作的效率。
(二)股東會的召集次數和通知時間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定期會議召集的次數屬於公司章程必須規定的事項。一般情況下,股東人數少,且居住集中的,可以適當規定較多的會議次數;股東人數多,且居住分散的情況,董事會成員多由主要股東出任的情況,可以適當減少會議次數。但股東會作為決定公司重大事項的權力機構,定期會議多者不宜超出二個月一次,少者亦不應低於半年一次,建議每季度一次為宜。
《公司法》規定會議召開15日前通知全體股東的一般性規定較漫長、僵化,公司章程很有必要進行調整。至定期會議一般於會議召開前10天為宜;臨時會議一般是在非正常情況下的特殊安排,應規定為會議召開前較短的時間,可考慮3至5天為宜。
(三)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股東會議事規則)
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該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由於股東會議事規則涉及內容較多,放在公司章程正文中易引發各部分內容的失衡和過分懸殊,建議作為公司章程附件,綜合股東會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會議的次數和通知等內容,單列「股東會議事規則」專門文件。
作為公司章程附件的「股東會議事規則」,一般應涵蓋以下內容:
1.股東會的職權,規定哪些事情由股東會決定。
2.首次股東會的召開程序。
3.股東會召開會議的次數和通知。
4.股東會會會議出席人數的要求。
5. 股東會人數無法達到要求時該如何處理。
6. 股東會會議的召集和主持程序。
7. 股東會會議召集的特殊情況。
8. 股東會會議形成決議的條件。
9. 非會議形式產生決議的條件。
10. 會議記錄。
(四)董事會的組成、產生及董事任期
基於有限責任公司封閉性、人合性、可控性強的特點,董事長、副董事長,由股東會選舉產生更有利於股東的信任和器重。尤其是私營中小型公司,一般不宜比照股份有限公司,由董事會產生董事長及副董事長。
關於董事的任期,在3年限度內依法由公司章程予以規定。如果多數董事由股東出任的情況下,董事任期按最高上限3年即可。非此情況下,可考慮每年改選一次。
(五)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董事會議事規則)
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因內容多、又具有獨立性和程序性強的特徵,宜結合其它相關內容概括為「董事會議事規則」,作為公司章程附件的形式出現,其基本內容為:
1.董事會的職權。
2.閉會期間的權力行使問題。
3.董事的任期。
4.會議的次數和通知。
5.會議的出席。
6.會議的召集和主持。
7.決議的形成。
8.會議記錄。
(六)執行董事的職權
股東人數較少或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放棄董事會的設置,僅設一名執行董事。《公司法》並授權公司章程對執行董事的職權做出規定。此種架構下,一般可放棄設經理職位,公司章程將執行董事的職權,宜界定為《公司法》中關於董事會的部分職權及關於經理職權的結合。執行董事主要行使的權力有: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決定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主持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聘任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七)經理的職權
經理崗位設置與否屬於有限責任公司的任選項,但現實中一般會設此崗,公司章程在沒有特別規定之下,《公司法》賦予的是一個強勢經理的概念。鑒於不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徵信體系的殘缺,職業經理人隊伍的不成熟。為了最大限度保護股東利益,防範內部人控制公司局面的發生,公司經理的職權由董事會或董事長,根據經理的個人情況特別授權,適時調整為宜。若按上述方案操作,公司章程應明確規定之。
(八)監事會的設立與組成
設立監事會的有限責任公司,其成員不得少於三人,實踐中5至7人為宜。應該注意的是,基於建立人本性公司和公司社會屬性的理念,《公司法》規定監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但對於一些股東人數較少、規模較小的有限責任公司,從減少管理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出發,公司章程規定不設監事會,僅設二名監事,應為務實之舉。
(九)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監事會議事規則)
監事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為「監事會議事規則」的一部分,與「股東會議事規則」、「董事會議事規則」相同,鑒於其獨立性、程序性強的特點,宜以公司章程附件的形式出現。
(十)股權轉讓
有限責任公司依法允許股權轉讓行為。首先,股東之間可以相互轉讓其全部或部分股權。此種情況下,僅是變更了股東的出資比例或減少了股東數量,不會產生股東之間的信任危機。當股東向外人轉讓股權時,股東之間的信任優勢將受到衝擊,尤其是股東較少的小型公司,由於外人受讓股權有可能對公司產生顛覆性危機。然而,根據《公司法》的規定,在公司章程沒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股東向外人轉讓股權是無法終局禁止的。原因是: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雖然需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但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
鑒於上述情況,公司章程應因企制宜,對向外人轉讓股權做出合適規定。現實中,小型公司可以禁止股權外部轉讓。原因是:股東如果認為其利益受到公司、董事、高管或其他股東的不當侵害,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調解或訴訟解決,除此之外,公司的穩定性應是最大的利益選擇。至於股東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公司,對股權外轉不宜限制過嚴,但相比公司法的一般性規定,公司章程還是應適當從嚴。
(十一)股權繼承
在公司章程沒有事先規制的前提下,自然人股東死亡後,其合法繼承人可以繼承股東資格。而此種模式,與上述股東對外轉讓股權相似,勢必產生有限責任公司的信任危機。因此,繼承與否,公司章程若規定需股東表決通過較為適宜。但為了保護死亡股東及其親屬的利益,公司章程應規定死亡股東親屬在不能繼承股東資格的情況下,其他股東按持股的比例負有收購其全部股權的義務;或者公司通過法定減資程序返回死亡股東的股權利益。
(十二)財務會計報告的完成及送交股東期限
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並依法需經會計事務所審計。《公司法》授權有限責任公司章程對上述財務會計報告送交股東的時間做出規定。為了切實落實好股東的監督權及知情權,公司章程應限定財務會計報告的完成時間為年度終了2個月以內,送交時間應限定在編制完成7日以內為宜。

五、是否有必要建立各方面的企業管理制度,有哪些方面的管理制度是需要特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