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峽時報)
作者 李國豪
有在買菜買魚買肉辦年貨的蟻粉,應該不難察覺到本地物價在飆漲。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新年是近年來「最貴」的一次。
根據官方數據,我國的整體消費價格指數已連續上升12個月。
去年12月的整體通貨膨脹率同比上漲4%,是2013年2月以來的新高。
扣除住宿和私人交通的核心通膨率也不遑多讓,同比上升2.1%,是2014年7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在經濟學理論中,適度的通膨是健康的現象,因為隨著經濟增長,對貨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往往會推高價格。
不過,過高的通膨卻會稀釋消費者的購買力及減少企業的獲利,對經濟不是件好事。
顯然,新加坡正遭遇後者的挑戰。

今年有可能是近年來「最貴」的一年。(聯合早報)
國際上,燃料價格飆漲、地緣政治衝突導致的供應鏈混亂,以及全球晶片供應短缺等因素推高了我國的進口成本。
國內方面,邊境限制措施導致外籍員工不足,形成薪資上漲,進而造成本地服務,例如餐飲業的價格上升。
據本地媒體報道,星展集團經濟師謝光威指出,新加坡常年來整體通膨率的歷史均值大約是2%,而該集團預估我國今年全年的通膨率為3.8%,是歷史均值的近兩倍。
「這樣的通膨程度對長期的經濟發展而言絕對是不健康的。」
首當其衝的是一般老百姓。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資料,本地家庭的前三大支出項目分別為住房及水電(24.8%)、食物(21.1%)和交通(17.1%)。
其中,交通部分去年的通膨率高達8.8%。
同期的住房及水電通膨率增幅達1.4%。
去年電價調漲,以及本地數家電力零售商在原物料價格上漲下相繼退出本地電力市場,使不少本地家庭每月得面對更高的開銷。
新加坡能源集團去年底也宣布,今年1月至3月間的電費平均將上調5.6%。

本地電費節節攀升。(海峽時報)
此外,本地的食物通膨率去年也增加了1.4%。
過年期間,有人想買魚又買不下手(鯧魚一公斤100新元、紅斑魚一公斤75新元)就是真實的寫照。
三大支出項目都喊漲,國人面臨的通膨壓力可見一斑。
也有經濟學家指出,隨著升息成為全球趨勢,本地銀行的貸款利率預計也會提高,一些選擇浮動房貸利率的購屋者有可能得支付更高利息。
面對百物價格上漲,生活開銷加大,民眾此時最關心的,無疑是政府會採取什麼措施抑制通貨膨脹。
金融管理局已在去年10月宣布收緊貨幣政策,讓新元略微升值。上周二(1月25日),金管局又不尋常地在周期外的時間點宣布調整貨幣政策,讓新元加快升值。
這麼做是為了確保進口貨物更加便宜,以此保障新加坡消費者及企業的購買力。
綜合本地媒體報道,不少經濟學家及分析師也認為,金管局很可能會在今年4月的貨幣政策會議後,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金管局透過讓新元升值,減緩通膨帶來的衝擊。(網際網路)
至於已經喊漲多年的消費稅,究竟會不會在通膨壓力下調漲,也讓不少民眾屏息以待。
根據政府透露出的信號,今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調漲消費稅的可能性不小。
財政部長黃循財(3日)則表示,今年的預算案將繼續關注眼前挑戰,包括幫助新加坡人應付生活費上漲,以及扶持仍處於困境的行業。
本月18日黃循財將首次以財政部長身份發表2022年財政預算案聲明。
通膨、消費稅……樣樣攸關民眾的生活福祉,大家都在等著看政府兩周後的財政預算案會端出什麼解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