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幾滴水,就能在五分鐘內檢測出飲用水內是否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
南洋理工大學科研人員研發出創新的可攜式設備,協助公司和其他國家更容易探測和對付水源污染的問題。

(圖片來源:聯合早報)
由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務長陳瑞強教授和楊堅泰副教授共同研發出的可攜式設備採用螯合劑,如果水中有重金屬,就會被螯合劑探測出來。
裝有光纖傳感器的設備,能在短短五分鐘內,探測出飲用水內可能含有的八種重金屬,如鉛、汞和鎘。這是南洋理工大學為了快速檢測出對人體有害、無色無味的重金屬,所研發出的新設備,敏感度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
該設備可在任何水質處理廠內使用,相同的科技也可在家中的過濾器和熱水壺中使用,確保人們能安心飲用水,協助公司和其他國家更容易探測和對付水源污染的問題。
南洋理工大學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副教授楊堅泰說:
「新加坡擁有全世界最好的水質監督系統,但問題是,很多國家的人民住在偏遠地區,沒辦法接觸到高科技水質系統,因此,我們的系統將成為一種方式,幫助監督他們的水質系統。」
南大已申請兩個專利,研究團隊也正同一些本地公司合作,收集更多資料以提高設備的準確度。
設備原型在2016年出爐,需要多兩、三年才推出市場出售。如果設備大量生產,一次檢測收費僅僅五元。而現階段的水質檢測一般在實驗室進行,過程需要一天時間,收費多達100元。
新加坡在水資源方向的努力
面對水資源緊絀,各國政府各出奇謀,新加坡是其中一個成功例子。

由國父李光耀及現任總理李顯龍所領導的政府,在過去數十年一直苦心經營,嘗試收集來到新加坡的每一滴水,並加以利用:
新加坡對水的國策分為「4個水龍頭」(Four Taps):
1.生水輸入 2.集水 3.再造水 4.海水化淡,這些是新加坡人為自己自豪的地方。
今後十年,新加坡的目標是為全球3%的水市場提供技術和產品,成為環球水務中樞!
而要成為環球水務中樞,發展日趨完善的新加坡科學和工程技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要素。這就離不開當地高校的努力……
南洋理工大學為此專門成立了南洋環境與水源研究院(NEWRI)。

南洋環境與水源研究院(NEWRI)的運作系統包括:
新加坡膜技術中心-由著名膜專家Anthony Fane教授率領;
DHI-南大水和環境研究與教育中心-由DHI水與環境,丹麥國際諮詢和研發機構,以及南洋理工大學(NTU)合作成立;
環境科學和工程學院(IESE)-NEWRI的商業化和轉化分支;
廢物與資源回收中心(R3C)-專注於環境管理,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亞太區城市廢物管理研究中心;
高級環境生物技術中心-由新南威爾斯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合作成立。
而新加坡國立大學(NUS)把校內環保與水務技術的精英集中在一起,成立了國大環境研究所(NERI)。
該研究中心的成立象徵著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和牛津大學三方合作的重要里程碑。著重於發展新一代高效生態水處理技術。

此外,NUS還通過與公用事業局 (PUB) 和總部設在荷蘭的研究和諮詢公司代爾夫特水力研究所 (Delft Hydraulics) 合作,設立了新加坡代爾夫特水利聯盟 (SDWA)。該聯盟將對水生系統、智能傳感,及與城市水循環有關的工程和技術展開研究。
新加坡一直處於環保創新的前列,也是最早採用新生水(廢水回收再凈)和深隧道陰溝系統技術的國家。
新加坡的水務和廢物處理技術已被越來越多的海外市場採用。多家國際水務公司,如美國博萊克•威奇(Black & Veatch)、CH2M Hill公司等已把在新加坡聘請的專才派遣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環保項目中。

新加坡有種瓶裝水,牌子叫「新生水」,英文是「Newater」,在當地超市很容易買到。在新加坡政府舉辦的各類會議活動中也很常見。「新生水」名副其實,就是重新生成的水,其前身就是生產和生活污水——每天從工廠流出的廢水和居民樓流進陰溝的水!運用先進的薄膜技術及紫外線科技,進一步凈化,其純凈度高於飲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