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內外學生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數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
社交網站流傳一則學校霸凌的視頻,兩名聖希爾達中學學生在課室內對另一名男同學拳腳相向。
長得高大的學生在打人過程中不斷爆粗,一度勒住受欺凌者的脖子,後者嘗試反擊,但遭這兩個同學圍攻。視頻中一名成年男子在課室門口目睹事發經過,卻沒有上前攔阻。後來一名學生走進課室內勸架,暫時將滋事雙方分開。
資深輔導員凌展輝指出,這類學校霸凌事件層出不窮,顯示校風日下,個別學校無力管束違反紀律行為的學生,有些學生甚至無懼於校規,令人堪憂。
他輔導過無數類似霸凌個案,發現大多數鬧事學生都是意氣用事,一時情緒沖昏了頭而做出不當行為。
還一段關於新加坡女學生掌摑女生的視頻在網上走紅引發熱議。

在視頻里兩名穿著淡藍色短袖的女生和一個黑衣女生半蹲在地上交談。結果右邊的藍衣女孩突然甩手打了對面黑衣女孩一巴掌。

接著兩名藍衣女孩迅速站起來將被打女生壓制在地上繼續毆打。黑衣女孩直到他們離開一直手護臉倒地不起。
早在2008年,校園霸凌事件就已經是新加坡國會的一個議題。
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自然就營造了一個遏制校園霸凌的大環境。新加坡的學校都有常駐的專業心理輔導員,他們專業的心理輔導為學生提供了積極的引導以及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法律
新加坡嚴格的紀律處罰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鞭刑。在學校里也有「鞭刑」。校園裡這樣的懲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校園欺凌。

另外,有專家分析,造成校園暴力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青少年性格衝動、易怒、不成熟;
二是學校不善管理,對學生的不良行為處理不及時;
三是青少年法律意識淡薄,校園、社會的法治教育缺失。
所以,除了政府和法律的強制措施以外,家庭中的各位家長也要經常給孩子灌輸相應的法律常識,教育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及時和孩子溝通,關注孩子反常的表現。
在「校園霸凌」這個教育議題上,家長在與孩子溝通和教育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原則一:絕對不能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的方式是最不好,也是最無效的。武力和反擊並不意味著強大,只是飲鴆止喝。況且很多體格健壯的人,一樣會被欺負。終結霸凌的方式,是從自身和心理層面入手,站起來,建立自信。
原則二:絕對不能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孤立
當孩子身陷被霸凌的狀況時,一般不太建議轉學或者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密集保護辦法。
這樣的做法可能讓家長覺得不可思議。孩子已經被欺負了,而且上下學路上是學校霸凌方案覆蓋不了的最薄弱環節,我們做家長的不保駕護航,難道讓孩子暴露在欺負中嗎?
借來的強大,不是自己的強大。做家長的,一旦發現孩子遭遇不好的事情,就陪在TA身邊保護,那TA自己永遠無法在別人打她或是對她叫囂時,培養起應對的態度。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自我保護的能力,一輩子都有可能暴露在處理不了的危險中。
孩子有時候被霸凌,很可能就是無法融入同儕而被孤立。若家長接送TA,就更讓孩子孤立了。我們不能用愛和保護把孩子孤立起來,將她隔離在本應加入的群體之外。同儕的接納和認可,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認知建立非常重要。
原則三:培養孩子贏得人心的能力
自己的孩子除了有親人的愛之外,還能有愛別人和贏得愛的能力。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贏得人心的能力。
以暴制暴,是在孩子內心播下怨恨的種子。心懷怨毒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只有懂得愛,並能夠獲得愛的人,才會永遠被溫暖幸福包圍。
一、日本校園的現狀。
日本政府6月初公布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凌現象愈演愈烈,長期的跟蹤調查顯示,近九成學生曾遭欺凌。白皮書稱,校園欺凌多種多樣,既有肉體欺凌,又有精神欺凌;既有暴力折磨,也有網絡圍攻。從2007年度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欺凌,12.7%從未欺負他人。 今年2月20日,川崎市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警方在一條河附近發現13歲男孩上村遼太的屍體。調查發現,上村曾多次表示被高年級學生欺負,他嘗試和他們保持距離,卻因此導致對方更暴力。最後,3名高年級學生模仿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手法,將上村殺害。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面對泛濫的校園欺凌,2013年6月,日本6大政黨共同提出《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在參議院正式會議上獲得一致通過。法案規定,學生因遭受欺凌受傷或長期缺課,學校有義務調查,並告知學生監護人。當欺凌行為被認定有可能對學生身體或財產造成重大侵害時,學校有義務報警。對於網絡欺凌,國家及地方必須採取監控等對策,校園欺凌案件的相關責任人,將被追究監控不力的法律責任。
美國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美國校園的現狀。
2013年3月,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名少年對當地學區提起訴訟,緣由是學區未能制止他從4年級到高中期間在校園內受到欺凌。《今日美國報》在報道這起案件時提到,一名律師在兩年內曾代理過60到70起校園欺凌訴訟案。 根據美國欺凌統計網提供的數據,校園欺凌是美國學校系統的巨大問題。調查顯示,6年級到10年級的學生最有可能參與欺凌活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機構和計劃,很多公益性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與此同時,有關欺凌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凌的法案。 這些「反欺凌」法是為了保障學校安全、降低逃學率及減少校園暴力。它要求學校創建可以預防欺凌以及進行相應培訓和執法的舉措。違反者將被停學、開除以及受到民事罰款或刑事處罰,學校和學區也會面臨大額民事賠償金。 根據美國教育部門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報告,發生在12-18歲孩子身上的校園欺凌事件在減少,2013年大約有22%的學生被欺凌,是2005年開始收集這類數據以來首次顯著下降。一名獨立於該調查的欺凌預防專家稱,學校進行的各種反欺凌項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
印度、巴西整治校園暴力的手段
一、印度、巴西校園的現狀。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數據,印度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4.4年,6-14周歲學童能夠上到小學四年級的人數比例不到60%。同時,印度基礎教育的投入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不僅多數學校校舍簡陋,文具奇缺,而且平均一個老師要管教約70名學生。 上述情況表明,印度不少地方中小學適齡兒童缺少教育、疏於管理,這給校園暴力創造了條件。據印度教育部一份統計顯示,去年僅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個邦的校園暴力事件報案數就達600多起,其中多數發生在學校周邊,少數族裔學生成為受侵害的重點。而且,相當比例的欺凌事件發生在寄宿制學校。 「為什麼女生不敢上學?」《印度斯坦時報》曾分析稱,印度女學生能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在很多邦還不到50%,其中原因也包括校園欺凌,哪怕是在女校,校園「大姐大」的存在也很普遍。
據移居巴西多年的里約熱內盧州立大學教授邢玉濤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在巴西,中小學教育有公立和私立學校之分,公立學校教育質量較高的不多,學生也不太容易考進去。而教育質量較差的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多來自貧民窟,校園欺凌現象明顯嚴重。相對來講,中產階級多選擇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這裡學校管理比較嚴格,欺凌現象也容易杜絕。
二、整治校園暴力的措施。
近些年來印度各界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不少嚴厲懲罰措施,收效還是很明顯的。
不只巴西,經合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稱,整個拉美地區校園欺凌現象嚴重,墨西哥尤甚。為解決這一問題,非政府組織「欺凌無國界」將拉美作為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試點,該組織主要對教育界權威、教師及家長等進行專業培訓,以讓他們辨別什麼是學生間的正常衝突,什麼是校園欺凌。
世界各國怎樣整治校園暴力呢?請看下面的表格:
國家
整治校園暴力措施
效 果
日本
美國
有「反欺凌」法保障
日本、美國針對校園暴力現象有法可依,對校園暴力有針對的方案、方法。
日本:設24小時熱線反欺凌。
美國:不斷完善反欺凌法。
中國
無「反欺凌」法保障
中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校園「反欺凌」現象毫無作用,且還讓老師們小心翼翼。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一項規定,其中一條指出:班主任有權批評學生。引起輿論譁然,教師批評學生天經地義,但這樣的一條規定居然要教育部頒布,可以中國教育的深層問題的嚴重性。
中國:對校園暴力無針對性的法律可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