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日記 day 36
12.05.2020 星期二
晴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宋代柳永一反慣常婉約風格,以大開大闔、波瀾起伏的筆法,濃墨重彩地鋪敘,描繪了當時臨安的繁榮、壯麗景象。杭紹平原,自吳越以來,尤其宋代定都臨安以後,繁華都市,魚米之鄉,山清水秀,一直都是才子佳人、文人騷客輩出。
最動人心的,莫過於每到陽春三月,蘇堤春曉,「綠楊陰里白沙堤」,「西湖風景六條橋,一株楊柳一株桃」。晨曦初露,月沉西山之時,輕風徐徐吹來,柳絲舒捲飄忽,漫步蘇堤,楊柳夾岸,更有湖波如鏡,映照倩影,無限柔情。文人墨客,多少文章佳作。三步一名人墓,五步一紀念亭。「西湖有幸來白蘇,宋都無辜是秦賈」 衢州孔廟,位於衢州市區府山街道新橋街,全國僅存的兩個孔氏家廟之一,素稱南宗。據史料記載,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子第48代裔孫孔端友,背負孔子和其夫人的楷木像,離開山東曲阜,南遷至此,後敕建孔氏家廟,為宗廟。整個古建築群肅穆凝重,洋溢著濃郁的儒家文化氛圍。而後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向浙東學派名儒學士粉墨登場,人文薈萃,尤其大儒王陽明,開一代宗師,創萬世之表,被稱為「三個半」聖人之一,立功、立德、立言之楷模,可謂影響甚遠。「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連退居台灣的蔣介石,也一生專研陽明學說,至今台灣還有不少以「陽明」命名的地名和學校。新加坡浙商總會會長李國生先生,也是深研「陽明學」,每日一篇學習陽明學的體會,也出版了有關著作。他既是商會會長,著書立說,團結商會,更是企業領袖,造福一方,是海外浙商「知行合一」的代表。

因此浙江文化底蘊深厚,加上山青水秀,可謂人傑地靈。「七山一水二分田」,雖然面海通江,處在一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但人多地少,單憑二分田裡土中刨食難以維生的困境,使得從事工商業活動成為一個不得不從事的行業選擇。而這種手藝,則離不開浙江崇文重教的地域文化優勢,離不開浙東學派長期以來「工商皆本」的呼籲,離不開當地民眾敢於衝破清規戒律的勇氣,更離不開浙江人通過團結和地緣關係構建起來的經商網絡,也培養了浙商「團結,吃苦,低調,有韌性,有文化」的性格特徵。

且不提近代如龍游商幫,寧波商幫等叱吒風雲,尤其寧波幫在上海和香港那是赫赫出名,稱雄一方。當代浙商,如魯冠球、宗慶厚、李書福、郭廣昌、馬雲等也是響徹全國的大佬,800萬名海內外浙商,再造一個浙江GDP總量。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浙商,他們勤勞吃苦,低調而又默默奮鬥,大哥許「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認識許「教授」,是因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EMBA。記得入學面試的那天,我在等待面試,突然門開了出來剛面試完的學員,只見他一身短袖襯衫,手提黑色公文包,精神抖擻,一看就是從大陸來的老闆模樣。
後來,和他在一起上課,同是浙江人,就顯得格外親近,他也特別照顧我這個小老弟。開學第一課,來自台灣的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老師,雖然年過花甲,但記憶力驚人,尤其用撲克牌抽籤,抽到誰由誰來複述老師的問題或上一位同學的問題或答案,一班平均年齡都是四十的「大齡」學生,都默默不敢吱聲,更不敢睡覺,都害怕被抽到。唯有許「教授」用學法律的邏輯思維,不僅能回答問題,還能反問老師問題,與大師還能「過兩招」,結果被司徒老師稱為班上的「教授」。我們也被許「教授」的學識佩服,不僅有管理知識,更是懂法律和金融實戰知識。去年6月,他還從香港城大取得博士學位,修成了真正的具有教授資格。

許「教授」具有頑強不屈的堅韌性格。記得在第九屆商學院戈壁挑戰賽上,他是代表新國大A隊征戰,所謂的A隊隊員,就是主力隊員,不僅要完成比賽,還要算成績比賽的。他以54歲的「大齡」,順利完成了任務。那天達到終點,當他脫下鞋子的時候,前腳板都整個脫皮了,看得我整個身體打顫,看著都疼,更不要說4天120公里,熾熱難忍,黃沙漫天的戈壁灘上跑步了。他一聲不吭,還鼓勵我說:「我當過兵,身體素質好,這點痛沒什麼大不了的。」浙商,也許就像他那樣,「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艱苦創業作風,把苦默默地放在心裡,只管英勇往前拼搏。

如今,他雖然家財萬貫,功成名就,但依然不忘學習和奮鬥,去年還拿了博士學位。不僅不斷思考和改變公司戰略,還全球化布局,擁抱時代的浪潮。他是比較早期地官員下海經商,出淤泥而不染,每次踏浪而行,但總是點到為止,懂得取捨,涉江湖而又遠離「江湖」。當每臨什麼大事,都是事必躬親,但也仗義大氣,可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們班級的幾次聚會活動,都是許「教授」最終拍板定方案和贊助的。尤其最近一次去他收購的法國普通酒莊執行,一班同學帶著家人,不僅在幾百年的酒莊裡學習、參觀和杯觥交錯,隨意「糟蹋」,更是他事先就已經安排好從中國派司機、廚師、員工等,吃喝拉撒,鞍前馬後,為我們一一服務。

當然最厲害的還是他的商業思維和戰略管理。曾經有和他合作一個項目,他這麼大一個老闆,從來都是自己親自上陣,深入前線,親自和滿身汗臭的工長交談,了解情況。他從來不怕困難,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尤其是面對困境時候,他面不改色,從高處著眼,從低處著手,不斷地假設,不斷地論證,不斷地否定,又不斷的重新假設,直到取得最佳的和雙贏的結果。他那不畏困難,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與對方保持不斷的溝通和談判,讓我終生受益。由於疫情,他最近被逼「潛伏」新加坡,一個人下廚學藝,還練就一身「廚藝」,低調的如鄰家大叔,封城之前,還邀請三五好友來家裡喝兩杯,暢談人生。
也許這些大佬們的成功,有天時地利的因素,是時代造就的「英雄」,我們不可複製,但我公司的前文秘小徐,也闖出另外一片天地。小徐,2011年上半年在我公司負責人力資源,主要工作是申請和管理工人,工作認真而又善於學習,能主動發問和總結經驗。半年後,她自己開勞務中介公司,也與人合作開創建築承包公司。近十年來,小心經營,腳踏實地,雖然公司沒有風起雲湧、大富大貴,但一家人的小日子也是過的有聲有色。也許更多的浙商,就如小徐一樣,沒有什麼大的閃亮點,但生活卻過得不動聲色,有滋有潤。
這次新冠病毒,把浙江的優秀表露無遺,無論浙江的政府官員,還是浙商的精誠團結和實力,尤其阿里巴巴專門成立抗疫基金,全球掃貨,海外浙商紛紛響應,有捐錢的,有捐物資的,有買口罩廠的,有包飛機運送物資。。。疫情之下,突顯浙江和浙商的優秀和團結。

橫穿杭州的錢塘江,經海寧,入東海。而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世界各地遊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每次海潮到來前,遠處先呈現出一個細小的白點,轉眼間變成了一縷銀線,並伴隨著一陣陣悶雷般的潮聲,頓時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幾乎不給人們反應的時間,洶湧澎湃的潮水已呼嘯而來,潮峰高達3—5米,後浪趕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白色帶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勢,「一線潮」譽為天下奇觀。詩云:「錢塘一望浪波連,頃刻狂瀾橫眼前;看似平常江水裡,蘊藏能量可驚天。」 小小錢塘江,名不見經傳,卻孕育著「一線潮」的天下奇觀,「樓有樟亭號,濤來自古今。勢連滄海闊,色比白雲深」。勇立潮頭,隨浪逐舞,「捲起沙堆似雪堆「,就如800萬浙商商海浮沉的寫照,激勵浙江人一代一代隨時代巨浪,逐浪踏沙,前赴後繼。

陽台外,繁星點點,北望故鄉,不禁口吟:「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本故事也許有你的影子,請不要對號入座,也不要妄議猜測,只是故事來源於生活,提煉於生活,感恩我的生活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