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教育成就,在亞洲、甚至在全球範圍都是引人矚目的。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也十分獨特,兼有中西方特色。
在最新的2019年QS全球大學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領跑亞洲一眾大學,位列排行榜之首。
2015年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計並公布了全球最大規模的中小學排名,排名榜上位居第一的是新加坡。該排名主要依據76個國家的15歲學生在閱讀、算術和科普技能等方面的測試成績統計而成。
通過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快速一覽新加坡教育的面貌。文中對新加坡教育進行了全方位介紹,更有孩子分別就讀於國際學校和政府學校的兩位媽媽現身說法,談自家的感受和利弊得失。
這篇文章寫作本意,是為有心安排孩子到新加坡留學的家庭做決策參考。但對於關心教育的我們,也都會有啟發。
可以看出,「中西合璧」的新加坡教育,的確有優於國內教育之處;但同時也存在東亞教育普遍的弊端:流於機械、人文和創意培養有所欠缺。
幾年前我們曾分享過的、諾貝爾獲獎者所批評的問題,還依然存在……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並能自我引導的終身學習者,需要他們有能力提出新穎的想法並付諸實施;不幸的是,東亞教育的目標與這一社會需求恰恰相反。
-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留學全知道(ID:EduKnow),作者:留學全知道
1
中西合璧 or 中西都不咋的?
新加坡的教育,到底是完美的中西合璧,還是中西都不靠?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歷史。
新加坡現行的教育模式,起源於1980年代。當時新加坡教改,一批老師代表國家教育部,考察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的學校後,決定用西方以人為本的教學方法,結合亞洲的習題訓練和培訓效率,創造了「新加坡教育模式」。這個模式,可以說吸取了東西方所長。
但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學校是不是汲取了東西教育的精華?我們一層層剝開來說。
首先,新加坡的學校模式分為四類:偏西方的國際學校(如新加坡美國學校);東西合璧的政府學校(政府全額出資);政府補助學校(大部分經費來自政府,部分設施來源於財團);還有自主學校(民辦公助)。其中政府補助學校又分為:偏東方的華人宗鄉會館學校,開設中國禮儀、歷史、還可能教授《 弟子規 》《三字經》等國學經典;以及偏西方的教會學校。

新加坡華人會館
也就是說,新加坡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異比較大,這種差異主要是課程設置和教材方面。
新加坡畢業生到政府中小學當老師的起薪是,每月$3000新幣(約合15,000人民幣),加上減稅等優惠,實際收入和待遇是很不錯的。所以,教師行業能吸引到一批優秀的畢業生,甚至有在頂尖投行工作的人,幾年後選擇到政府辦的中小學教書。
Ellen的孩子在新加坡美國學校SAS,她說這所學校有60多年歷史,硬體軟體都很好。兩個孩子天天盼著上學,生病也想上學,放暑假嫌太長,天天念叨著要回學校!(此處並無任何廣告……)
作為一個信奉健康快樂教育的媽媽,她覺得自己的選擇太正確了。
SAS屬於國際學校,用的不是知名的「新加坡數學教材」。一些亞洲家長不放心,會給孩子在校外補習數學。
這便說到下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學校的數學到底好在哪?
新加坡公立學校的數學教育,採用的是東西結合的模式。
教學上面,它既有大量的封閉式題目,也有啟發孩子思考的發散性的問題。美國的教育學者曾多次訪問新加坡,甚至指出美國的數學教育效率太低了,學生花了大量時間寫論文,公式都不知道,導致數字計算一塌糊塗。
朋友Jenny的女兒在新加坡的政府學校,她說老師們不僅教孩子運算,還會借鑑美國的方式,啟發她們用論文闡述如何得出計算結果。孩子既會高效運算,也懂得邏輯推理。
而且,由於新加坡特別重視全民的英語、數學和科學能力,因此政府學校孩子們的課表上,英文和數學課所占比例很高。
中文課程的重視程度一般,而體育課更是有可能被數學課占用。
George媽媽前年把孩子從新加坡轉到英國,她說孩子明顯更喜歡英國。英國對於閱讀、藝術、體育、科學都非常重視。拿家庭作業舉例,孩子回到家會帶回四本書,兩本由孩子讀給父母的故事,兩本由父母讀給孩子的故事,其中涵蓋了生物、地理、歷史等各方面。
孩子的創造力、表達力、想像力都大大提高了。而在新加坡時,孩子帶回來的作業有華文抄寫,甚至還有重複的塗色練習,孩子覺得枯燥無意義。
總結這個環節,我們一說到教育,一定不能脫離國情討論。歷史上新加坡的經濟是依靠什麼騰飛的?正是全民的英語能力 + 科學能力,讓它成為英美投行在亞太的一個中心,並在醫學方面處於世界前列 (之前聽同事說,她的一位朋友在瑞士聯合國工作,女兒小時候得了白血病,每年打著飛的專程到新加坡接受中西醫結合癌症治療,現在孩子已經20多歲,大學畢業了)。
但問題是,這個國家的創造能力和創意產業一直沒有大幅提升。國家在創意方面的短板,追根朔源要回歸到教育的導向上面。
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常常被詬病,雖然年輕人能說中文,但是中文的閱讀和寫作水平和中國不能比;英文的創意寫作方面,新加坡也有所欠缺。
也就是說,新加坡雖然在教學模式上面,吸取了東西方長處,但是在文化層面的教育,它相比英美和中國,恐怕都有一定程度的短板。
(不過話說回來,待在中國受教育的孩子,也不是人人都深度學習繼承了中國文化,還有所創造。)

2014年,新加坡的中秋節

2015年聖誕節。中西方節日,新加坡都過。
2
升學出路 or 被淘汰的更慘?
眾所周知新加坡的專科教育迷之強大。人家的Polytechnic理工學院(大專),畢業生並不是到工廠做技工,而是去了投行、500強、諮詢公司等等。
條條大路通金領。在這樣的地方學習,是不是會壓力小一些?
我們先來看看新加坡神奇的升學體系:

對於習慣一條路走到黑的人,圖片上各種分叉瞬間暈菜了吧?
最誇張的是,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
所謂的「分流」是這樣的:
小學前四年,所有學生都學習同樣的課程,重點即英語 + 數學 + 道德教育。四年級結束時,全國進行第一次分流考試,把孩子們劃分為三個檔次:
第一檔進入快捷班:上四年中學,畢業後參加O-level考試,未來可以參加A-level考試。
第二檔普通班:上五年中學,在中四結束時先參加一個N-level考試,通過的學生要再讀一年中五才能參加O-level考試,畢業後可以考入Polytechnic理工學院,之後還可以從理工學院考入大學。
第三檔普通工藝班:上四年中學,然後參加N-level工藝水準考試,然後進入工藝教育學院,相當於職業高中,學習酒店管理 、 烹飪 、 美發等實用技能。政府也提供獎學金。
第二、第三檔在教材難度方面,會比第一檔簡單。


考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孩子,圖書館裡都是蘋果電腦……
對於晚熟的孩子,這種分流看起來很不利,人生在10歲左右就決定勝負了……
但另一方面,這種勝負只是暫時的、速度問題。即使孩子被分流到普通班,她仍然可以考回到大學,只是年齡比同班孩子大幾歲而已。
最強大的是,新加坡的理工學院(大專)提供各種實習機會,涵蓋了500強企業,包括投行、諮詢公司等。
不過即便如此,在一個寸土寸金、醫療昂貴的地方,誰也不希望孩子落在別人後面。
於是就導致了新加坡的課外補習氣氛很盛。你會看到每個鄰里小區旁邊,幾乎都有補習班的身影。過年過節,連大人都放假了,小孩子們卻坐在小板凳上上課!
根據最近一項調查,新加坡據超過9成的父母會送孩子去參加課外補習班,7成在補習數學。
我當年一位新加坡房東的孩子,剛剛18個月就送去補習拼音了(此處省略一萬個驚嘆號……)。
常常聽新加坡的朋友說:「我們很怕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
Ellen說,新加坡美國學校也有很多華人孩子去外面補習,主要補中文、寫作和數學。曾經有個媽媽跟她說,周末別人家孩子都補課去了,自己孩子已經找不到朋友玩兒了,那怎麼辦?也跟著補唄。
作為重視教育的族群,說實話,華人父母無論走到世界哪裡,都很喜歡給孩子補課。相比英美,新加坡的優勢是補課班容易找到,孩子也容易被周圍氛圍影響,參與到課外學習當中(當然這件事有利有弊,看怎麼想)。
Jenny認為,雖然小學就分流,但新加坡的差生孩子,並不會被拋棄不管。相反,學校分流之後放慢進度,讓這批孩子最終也能接受職業教育,她覺得這樣的安排也挺好的。不過相比英美,新加坡的學習和補課氛圍,無疑高一個程度。
花生編者按:關於新加坡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差異,過去我們推薦過的一篇短文,非常貼切:
孩子能夠走多遠?——談英國和新加坡的小學教育
本文作者是原為義安理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兼職講師,現居倫敦
在英國上小學才數月,孩子們就已經樂不思蜀了。與在新加坡上學相比,孩子們在這裡最大的變化就是開心。
英國的小學教育分為公立和私立兩種。孩子們在英國普通的公立小學讀書。來英國後,書包重量的減輕是我最初的驚訝:孩子們不需要買教材,也沒有練習本,甚至連文具都不需要帶,每天輕輕鬆鬆地上學去。連水壺都是學校提供,由校工每天清洗並準備好開水給每個孩子。回想起在新加坡的時候,我們給孩子花幾十新元買昂貴的書包以保護孩子脊椎,原因是孩子每天都需要背著各種各樣的書本和作業本上學,做家長的看著都心疼,也難怪有女傭或父母代勞的。
在新加坡的時候,我每天下班急著趕回家,需要趕緊陪孩子吃完晚餐後做功課,還要讓孩子在9點半前上床,因為第二天必須趕在6點前起床,趕6點15分的校車。真是覺得做孩子好辛苦,做家長也好辛苦。而英國的小學,通常是早上8點40分上學,下午3點15分放學。孩子們可以有充分的睡眠和玩耍時間。
英國的教育,給我許多方面的衝擊。首先是英國小學對體育的重視。
新加坡可能由於炎熱天氣的局限吧,不適合開展太多的體育活動。孩子告訴我他非常喜歡體育,但學校里每周一次的體育課經常被教師挪用來教英文或者數學,很是鬱悶。為小學開設的各種體育活動在新加坡也是很少,當初我的孩子們只是課餘到烏節路的武術學校習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