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國度,新加坡在文化的豐腴程度上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新加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如今又再添九項。
去年新加坡小販文化申遺成功,為新加坡的小販行業注入強心劑,民間和官方近年來對新加坡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方興未艾。列入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項目數量,兩年多來也已經增至到97個,新加坡國家文物局去年第三次為清單添加的項目包括撈魚生、粿汁、印族花環製作,以及手工牌匾雕刻等。

非物質文化清單中的項目可歸納為六大類,除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大分類,即「口述傳統與表述」「表演藝術」「社會習俗、禮儀與節慶」「大自然和宇宙的知識與習俗」,以及「傳統手工技藝」,還包括一項額外的「飲食文化遺產」類別。
新加坡文物局於2018年4月列出清單中的首50個項目,旨在記錄、保存及傳揚新加坡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項目包括新加坡小販文化、南音、馬來皮影戲,以及清明祭祖、龜嶼進香等節慶習俗。

文物局研究團隊之後繼續挖掘資料,透過全國調查並向文史專家及民間組織等徵集反饋,不斷壯大清單。2018年3月和10月,清單增添20個和18個項目,包括歌台、印族藍果麗(rangoli)沙畫、馬來粽(ketupat)製作等;去年11月,清單再添九個項目。
最新列入清單的包括華人手工牌匾雕刻手藝。75歲的書法家楊昌泰與71歲的雕刻家謝翰林,聯合經營昌泰畫廊約35年,可說是本地唯一結合書法與手工牌匾雕刻藝術的服務商。
楊昌泰說,牌匾如今能以機器製作,本地懂得以手工雕刻牌匾的工匠已非常少。
「早期本地很多牌匾都以手工雕刻,但工匠未必懂得書法。我們既了解書法,也懂得木刻,便能在一鑿一削中把書法的神韻表達出來。」
他相信手工牌匾受肯定為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部分,能提升國人對這門手藝的重視,也有助刻字藝術的傳承。
針對撈魚生去年也列入清單,美食家林益民說,華人祖輩從中國南方過番南洋之前,就有吃生魚片的習俗,但這道簡單的小吃來到南洋後,尤其在新加坡,進一步發揚光大。上世紀60年代,這道菜經合稱「四大天王」的本地粵菜名廚譚銳佳、冼良、許國威和劉育培改良,再配合撈魚生時喊吉祥祝語以帶動氣氛,令它逐漸發展為亞洲聞名的農曆新年應節菜肴。

至於粿汁也列入清單,林益民認為,這道早期潮州人的街邊小吃,是一道既便宜又讓人溫飽的平民美食,受到認可令人欣慰。
文物局副局長:肯定傳承人和實踐者貢獻
這些項目列入清單,不僅代表它們受肯定為新加坡多元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也意味它們往後有條件爭取像小販文化那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它們的實踐和傳承者也可獲提名,角逐「新加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獎」。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政策與社區)陳子宇說,該局希望藉此清單肯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和實踐者的貢獻,提高國人對本地活生生文化遺產的認識和欣賞。
「清單中呈現有關項目的研究資料,涵蓋它們的歷史、現行表現方式,以及所面對的挑戰。這有助文物局推出戰略和措施,以及開發與實踐者的合作項目,促進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