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迎輝(43歲,原籍遼寧,永久居民)是一名自由業者,從事撮合男女婚戀的中介服務,為了照顧有過動症的孩子,她選擇時間較為靈活的工作。她說,一路走來,多次得到本地政府和社工的幫助,促使她也想為社會出一分力。
「中國人有一個信念:人家對你好,就不能虧欠人家太多。我原想去學校當義工,但學校表示沒這個需要。所以我便通過微信號,召集了一批新移民義工。」有時候,機會是要自己去創造的。
她的義工組員多達200人,她說:「其實有不少新移民想做義工,只是不知從何著手,結果很多都找上了我。除了我的群組,本地還有不少義工群,大家都是抱著同樣的信念,為社會散發正能量。」

邵迎輝不只是親力親為,而且還將新移民義工組織起來,一起行善
平時,她便將這一群義工組織到東海岸撿垃圾,有時候她還會帶著孩子參與。她說,將慈善與親子活動綁在一起,一舉兩得。
每年國慶,義工組也會參與草坪上的撿垃圾工作。「不說你不知道,每次撿垃圾都需要動員很多人,保守計算也要上百人數,當中有不少新移民參與,可能他們覺得既是城中的一分子,就有責任維繫花園城市這個美譽吧!」
除了組隊之外,邵迎輝也通過朋友介紹,定時到其他慈善組織幫忙,例如每個星期去幫忙切菜、然後裝袋,再分送到老人院。此外,她每周也會抽空走訪住家鄰近的老人院,去陪那裡的老人談天唱歌。
她甚至主動聯繫經營水果買賣的老闆,將賣剩下的水果分派到不同的老人院,由她負責送兩家,其他由一個物流小群協助,運送是完全免費的。「可惜的是,水果公司的捐贈因為今年的不景氣,斷了貨源。待疫情過去,我再看看如何重新開始吧。」
邵迎輝表示,新加坡有一種樂於行善的氛圍,可能因為從小就培育愛心,無形中帶動了整個社會的互助風氣。她坦言,以前總把時間忙於工作,移居新加坡後,也不免受到這種全民行善的風氣影響,行動也積極起來。她認為,與其說她的付出是對社會的回饋,倒不如說是她的一種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