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新加坡創業,除了無可匹敵的年輕本錢,還有什麼創業優勢和挑戰?不管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還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在他們看來是荊棘滿途,還是康莊大道?

圖源:雅虎
他24歲拿著10萬元人民幣(約2萬新元)創業,第一年賺了100萬,第二年賺了1000萬,第三年賺了一個億,第五年,公司上市,不到30歲的年輕人實現了財富自由。他就是今年以29億新元身家在新加坡富豪榜排名第22的企業家,復星集團聯合創始人梁信軍,他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也不太顯露企業家的鋒芒。
梁信軍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他的事業起步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正值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的轉折點,他的公司復星集團,從最初的房地產業務,發展成為涵蓋金融、醫療、旅遊等多個領域的全球化企業,他本人也成為新加坡富豪榜上的常客。
因市場小 本地企業初創就面臨全球競爭
儘管今天的時代背景截然不同,但在時勢造英雄的意義上卻有共通之處,我們正處於一次全球顛覆性變革的拐點上:一方面,幾十年的和平與全球化紅利正在消失,中美脫鉤、去全球化已成趨勢,另一方面,人工智慧(AI)、網際網路3.0(Web3)、低空技術這樣的新技術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帶來顛覆性變革。

圖源:雅虎
對年輕人來說,在新加坡創業既痛苦又幸運。痛苦的是,由於新加坡市場很小,一家企業從創立之初就要面臨全球競爭,克服諸多門檻和壁壘,才能進入割裂、分散的全球市場,因此年輕人更需要有冒險精神,勇於突破邊界。
他鼓勵台下的大家說:「新加坡的年輕人或企業必須志存高遠,一開始就要想清楚你開拓的是全球性的事業,這是創業壯大的唯一道路,沒有第二條路。」
時代賦予創業者的幸運則更多,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中美脫鉤的趨勢已不可阻擋,新加坡正好處在中美交鋒與合作的交匯點上。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把海外業務獨立分拆,確保從股東、管理層、數據和隱私保護等方面都與中國分開,美國公司也是如此,而新加坡就成為它們分拆後平台的最佳註冊地。
新加坡企業走鋼絲但擁有最多機會
「我們在走鋼絲,但同時也擁有最多的機會。新加坡人需要有對多元價值的認知,避免片面和極端,而要開放包容,這樣才能在中美衝突下,找到兩邊的發展機會。」
在全球科技變革的層面,AI和Web3技術正從本質上顛覆商業秩序,新創者有更多機會從新一輪的競爭中勝出,新加坡有創業想法的年輕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利用大語言模型等開源技術,降低編程門檻,探索AI技術的應用場景。他尤其看好Web3去中心化網絡在新加坡的前景。他說:「Web3提供了一套底層的基礎設施,它不需要政府批准,也不需要平台企業的支持,就可以低成本地實現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

圖源:CNA
年輕人要多學習,堅定創業夢
梁信軍還給出了一些創業的建議,包括:年輕人別做旁觀者,應把AI大語言模型當外語學習,掌握新技術的應用;年輕人應多交「忘年交」,拓展人脈和視野,學習不同的經驗和知識;年輕人應從熱愛、擅長、有意義或有收入這三者中找到結合點,才能長久堅持一份事業;
年輕人應有耐心和持續改進的精神,不要輕易放棄或分心,要有長期的目標和短期的執行計劃;年輕人應組建一個真正的團隊,找到互補的合伙人,共同面對創業的挑戰和機遇。

圖源:雅虎
新加坡是一個創業的熱土,擁有優越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科技環境,為創業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但在新加坡創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冒險精神、創新能力、持續學習和改進的態度。梁信軍的創業故事和心得,可以為年輕創業者提供一些啟示和建議,幫助他們在新加坡創業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