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丟垃圾現象不減反增 民眾:通過罰款和教育雙管齊下

本地亂丟垃圾現象不減反增,去年當局所開出的罰單,按年就增加6000多張。受訪民眾反映,街上確實看到更多垃圾,而要抑制問題不再惡化,則必須通過罰款和教育雙管齊下。
根據國家環境局周一(9日)發布的年度與可持續發展報告,當局在2021年針對亂丟垃圾開出的罰單約有1萬4000張,去年卻增加到約2萬零100張,高出43.5%。
記者上街訪問民眾時,多數受訪者都反映,近期確實有觀察到更多人亂丟垃圾的情況,一般常見的垃圾包括包裝紙、塑料瓶、菸蒂和食物等等。
找不到垃圾桶而亂丟垃圾?
談及他人可能亂丟垃圾的原因,受訪者大致上認為,可能跟垃圾桶數量有關。
公眾李衍霓就指出,有時她在公共場合會找不到垃圾桶,結果她就只好帶著垃圾繼續走,等看到垃圾桶才扔掉。
學生陳相廷也表示,曾在某地鐵站外看到隨地丟垃圾的情況。「我去那個地鐵站的時候沒有看到垃圾桶,所以大家可能只是把垃圾放在地上。」

地上的垃圾。(圖:張慧仙)
學生宋良燕則透露,她住家的垃圾槽是設置在個別組屋單位內的,需要蹲下才能扔到垃圾,且有時還會有蟑螂,這就促使有些居民索性將垃圾帶下樓扔,這樣卻導致垃圾桶很快就被填滿。
民眾黃楚玲則認為,本地這些年來的人口越來越多,但「垃圾桶數量卻沒有跟著增加」。
罰款有效 但從小教育也很重要
至於要如何改善情況,陳相廷認為,罰款可以作為一種遏止人們亂丟垃圾的做法,但同時政府也可以繼續通過各種管道,引導人們不要亂丟垃圾。
民眾楊智全則認為,執法的觸及度終歸有限,因此從小教育下一代很重要。
「執法人員沒看到,就不會罰款,看到了就被罰款,但執法人員可以抓幾個?抓了2萬個亂丟垃圾的人,但可能實際上有5萬個,有3萬個跑掉。所以我覺得要從小培養,像日本那樣,它們從很早就意識到環保意識,所以它們會把不同的材料分類再丟棄,所以這種都要從小做起,現在才要教老人家、中年人士會有點難。」
李衍霓也說:「小朋友要從小教育,吃完東西要收拾好,養成好習慣,長大他就不會亂丟垃圾。」
也有民眾建議,可以在公共場所增設更多垃圾桶,方便人們丟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