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歲末,全球各大媒體和字典都會公布最能代表那一年的詞彙。
這些詞彙不僅使用率最高,也反映了那一年的重大事件、社會趨勢和時代精神。
去年選出的詞彙如「AI」(人工智慧)、「Rizz」(個人魅力)和「Swiftie」(美國樂壇天后泰勒絲的粉絲),如今已成為男女老幼掛在嘴邊的流行語。
來看看今年選出的英語「年度熱詞」,蟻粉聽過幾個?
Brain Rot(腦腐)
詞義:過度瀏覽網上的低質量內容,造成精神和心智弱化。

(牛津字典網站截圖)
一起床就滑手機,睡前也滑手機,但看的都是一些毫無意義的短視頻?
你很有可能已經「腦腐」了。
但你並不孤單,因為這個現象已獲《牛津字典》(Oxford Dictionary)評選為2024年的代表詞彙。
據牛津大學統計,「Brain Rot」(大腦腐蝕)過去一年的使用率飆升了230%。
有趣的是,這個詞彙最早可追溯到1854年。
當時有一位美國哲學家索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他的著作《湖濱散記》(Walden)中,用「Brain Rot」批評社會傾向於貶低複雜的思想,導致民眾的智力下降。
如今,這個詞彙再度爆紅,還得感謝Z世代和Alpha世代的年輕人大量使用,以形容他們對網絡世界的不滿和焦慮。

上班下班途中也在滑手機嗎?(海峽時報)
牛津語言學院院長格拉斯沃(Casper Grathwohl)直言,年輕人在TikTok社媒平台上大量創造低價值的瑣碎內容,卻又用「腦腐」這個詞彙來嘲諷那些內容。
「由此可見,年輕人已意識到社媒和虛擬生活的負面影響。網絡文化已滲透我們的身份認同,並主導著我們的聊天話題。」
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
詞義:原本很好用的數碼服務為了追求利潤,品質逐漸惡化,變得不好用了。

(麥考瑞字典網站截圖)
無獨有偶,澳大利亞的《麥考瑞字典》(Macquarie Dictionary)選出的年度詞彙,也跟數碼世界有關。
蟻粉在使用網絡服務和社媒應用時,是否發現廣告變多了,或服務選項變少了?
「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形容的正是這種現象。
發明這個詞彙的加拿大作家多克托羅(Cory Doctorow)申訴,一些社媒平台或召車服務剛開始會給用戶帶來許多方便或優惠,但後來為了賺錢,服務水平卻每況愈下。
他點名舉例,臉書(Facebook)上的內容歸類變得越來越亂,充斥著「垃圾資訊」;
亞馬遜(Amazon)不管用戶搜尋什麼,只會推薦一些廉價和劣質的產品。
最令他不滿的是社媒平台X(原稱Twitter)以及召車平台優步(Uber)。
「這兩個平台在上線初期的收費還算合理,也會提供一些實用資訊,但在擁有穩定的顧客群後,就開始削減服務或收取更高費用。」

拜託你們加把勁!(ALAMY)
看來,多克托羅的遭遇也引起許多澳洲民眾的共鳴。
「垃圾化」不僅獲專家委員會評選為「年度詞彙」,同時也獲網民票選為「人氣最高單字」!
Brat(自信獨立)
詞義:有點邋遢,有時可能會說一些蠢話,但自信獨立,懂得享受生活。

(柯林斯字典網站截圖)
等等,「Brat」不是罵人的字眼嗎?
沒錯,「Brat」原本的意思是貶義的,用來形容那些令人厭煩、毫無家教、沒有禮貌,完全被寵壞的小孩。但這個詞彙在今年卻有了新的詮釋。
為它賦予新意義的就是英國女歌手酷娃恰莉(Charli XCX)。
她在今年6月發行的專輯名稱就叫「Brat」,而她自稱是「Brat」的最佳寫照:
「有點邋遢,喜歡開派對,有時也會說一些蠢話的女生;但她充滿自信,即使偶爾感到疲憊或沮喪,也能通過狂歡來調適。」

英國女歌手Charli XCX。(路透社)
這顯然是對傳統女性刻板形象的一種反叛,但對一眾年輕女粉絲來說,也意味著她們可以用自己想要的方式來生活。
《柯林斯字典》(Collins Dictionary)也解釋了「Brat」獲選為年度詞彙的原因:
「Brat不僅是一張極為成功的專輯,更成為一種在全球引起共鳴的文化現象。『Brat Summer』已成為一種人人嚮往的美感及生活方式。」
說是「全球文化現象」,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它的影響力甚至延伸到社會和政治領域。
酷娃恰莉今年7月在X社媒平台上公開支持美國總統候選人哈里斯(Kamala Harris)時,只是寫了短短一句:
「kamala IS brat.」(哈里斯是brat)
Tweet URL
https://twitter.com/charli_xcx/statuses/1815182384066707861
沒想到,哈里斯的競選團隊竟「打鐵趁熱」,推出一系列印有哈里斯圖像、但帶有「Brat風格」的周邊商品,親民的形象成功吸引了一票年輕支持者。
被貼上「Brat」標籤後,哈里斯的作風似乎更為大膽,辯論時的言辭也更為犀利。

這樣的競選策略,你看過嗎?(路透社)
不過,哈里斯最終還是敗給了特朗普。
真不知道「Brat」到底是幫了她,還是害了她?
Manifest(顯化)
詞義:通過想像自己已經實現了某個目標,願望就更有可能成真。

(劍橋字典網站截圖)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對未來越發感到迷茫和焦慮。
努力工作不一定會帶來理想的結果,「躺平」也無法緩解內心的不安。
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需求,「Manifest」一詞在社媒、新聞和日常生活中也更常出現。
據《劍橋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統計,「Manifest」今年的搜索量激增至13萬次。
Manifest的原意是「顯而易見」或「用行動表現出來」,如今衍生出「秉持信念,願望就能實現」的正面含義。
今年也有不少名人提到自己是通過「顯化」取得成功,包括美國「體操女王」拜爾斯(Simone Biles)。

美國「體操女王」Simone Biles。(路透社)
英國女歌手杜娃黎波(Dua Lipa)也在世界最大的音樂節舞台上坦言:
「我每次寫歌,都會想像在音樂節上表演這首歌的樣子。我一直許願,一直祈禱它會實現。」
「對我來說,顯化非常重要。我相信只要朝著目標努力,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在冠病疫情期間,「顯化」也在社媒平台TikTok上引起一股風潮。
甚至有網民發明了「3-6-9顯現法」:早上寫下願望三次,下午寫六次,睡前寫九次。
Video Url
不過,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范德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提醒,正面思考和努力實現目標固然是好事,但千萬別以為單靠想像就能改變一切。
「將財富、權力和愛情『顯化』的做法,不僅缺乏科學根據,還可能造成不切實際的期待和失望。」
沒錯,實現任何夢想都需要清楚的規劃和具體的行動,不能靠想像,也沒有捷徑。
大家一起繼續努力,以滿滿的正能量迎接2025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