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新加坡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顏曉芳在國會口頭答覆惹蘭勿剎集選區議員文佳禮博士、楊厝港單選區議員葉漢榮、武吉班讓單選區議員連榮華、義順集選區議員陳澮敏有關補習支出增長對教育公平影響及政策應對的問題。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國會英文資料翻譯整理:
文佳禮博士(惹蘭勿剎集選區議員)詢問教育部長:根據最新政府家庭支出調查,2023年新加坡家庭私人教育支出達18億新元且持續增長,教育部將採取何種措施應對補習支出攀升對教育公平的衝擊,尤其關注低收入家庭學生?
葉漢榮(楊厝港單選區議員)詢問教育部長:
(a)鑒於不同收入階層家庭補習支出差異顯著,教育部是否預見高收入家庭通過教育資源優勢加劇社會不平等?
(b)是否評估此趨勢對社會流動性的長期影響?
(c)擬出台哪些政策緩解負面影響?
顏曉芳(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代表教育部長):議長先生,請允許我合併答覆第7、8題。
統計局《2023年家庭支出調查》顯示,全國家庭補習支出增速與家庭總收入增幅及補習類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基本一致。教育部(MOE)注意到家長選擇補習動機各異:部分學生確需學業支持,亦有學業達標者跟風補習。過度補習可能削弱學習樂趣、擠占全面發展時間。如果學生難以承受補習帶來的額外要求,補習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教育部已對政策進行了調整,不再過分強調學業成績,並拓寬了成功的定義。但是,如果不轉變觀念,這些舉措就不會奏效。我們必須將重點從讓孩子們僅憑學習成績與他人進行過度競爭,轉移到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全面發展,同時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才能和優勢,使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正如文佳禮博士和葉漢榮先生所強調的,監督事務司的數據還顯示,不同收入五分位數的家庭在學費支出方面存在差距。這與全球趨勢一致,即條件較好的父母會利用他們的資源和網絡支持子女的發展。他們為子女報名參加更多或更昂貴的補習和學費,希望以此幫助子女完成學業。教育部無法干預這些個人決定。
但是,無論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如何,教育部都將一如既往地確保我們的教育體系為所有學生提供充分的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無論他們的背景如何。
為此,教育部投入了大量資源,為有更高需求的學生提供支持。例如,我們的學校通過學習輔助計劃(Learning Support Programme) 和 數學學習計劃(Learning Support for Mathematics),為需要更多支 持的中小學生提供專門的學業輔導,幫助他們打好識字和算術基礎。[請參閱 「教育部政務部長的澄清」,《官方報告》,2025 年 2 月 5 日,第 95 卷,第 151 期,通過書面聲明更正部分。]
學校還與志願者和自助團體合作,提供負擔得起的學術支持。其中一個例子是 「協作補習計劃」 (Collaborative Tuition Programme),該計劃為學生,尤其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學費補貼。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22 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肯定了我們的努力。我們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核心領域以及創造性思維方面的表現均優於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
議長先生,僅憑教育部一己之力是無法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我們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與那些條件較差的人分享我們的資源和網絡,拓寬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減輕學業壓力,並承認那些擁有不同技能和天賦的人所做的貢獻。
議長:有請文佳禮博士發言。
文佳禮博士(惹蘭勿剎集選區議員):謝謝議長先生。感謝政務部長的答覆。我很高興聽到我們正在努力改變這種認為必須補習的觀念。除了經濟方面的考慮外,教育部是否正在研究這種補習文化對學生身心健康和壓力水平的影響?這些信息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推動這種觀念的轉變。
我的下一個問題實際上是關於我如何聽說對低收入家庭的經濟支持,但我也注意到有些中等收入的家庭認為他們的孩子需要支持。請問教育部是否有措施解決這些家庭的問題和關切?
顏曉芳(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代表教育部長):教育部當然也關注過度依賴補習可能給學生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如果補習不能幫助學生提高對所學科目的學習和理解,反而剝奪了他們全面成長和發展的寶貴時間。因此,我們肯定會積極開展研究,並與合作夥伴在這一領域開展研究。
至於支援來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方面,我們的確有廣泛的支援。事實上,我們已經增加了向學生提供的助學金,即使是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總體而言,我們的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支持,即使是來自中等收入家庭的學生。
我想說的是,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了解學生及其家長對學費的需求。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我們尋求家長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我們塑造過於強調學業成績的觀念,並拓寬學生成功的定義。
議長:有請葉漢榮先生。
葉漢榮(楊厝港單選區議員):謝謝議長。謝謝政務部長的答覆。我有兩個補充問題。教育部是否進行或考慮進行縱向研究,以追蹤不同收入背景的學生的長遠成績,特別是他們接受私㆟補習的機會及隨後的社會流動性?
其次,有沒有努力建立信心,使人們相信我們的公共教育系統有能力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而不需要外部的求助,如私人補習?
顏曉芳(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代表教育部長):為配合政府保持社會流動性和減少不平等的主要優先事項,教育部對來自各收入階層的學生在人生各主要階段的教育進展情況進行監測。與其他國家類似,我們觀察到社會經濟地位與教育成果之間存在相關性。不過,在某些領域,差距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例如,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生中,如今每10名學生中就有9名升入大專院校,而在20年前,這一比例僅為5%。
關於這位議員提出的第㆓個問題,即提高家長對本國教育制度的信心,我認為家長普遍相信本國的學校正為學生提供優勢教育。但與此同時,我認為正在發生的是競爭的概念,即進入好學校和好課程的概念,這也許低估了個別學生的獨特才能和興趣。我認為這是我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在這方面,我們尋求家長和社會的支持。
議長:有請連榮華先生提問。
連榮華(武吉班讓單選區議員):議長先生,上個月(1月2日)是小一學生開學的日子,當時我在選區內的一間小學門外,遇到一些家長。當我和一些家長聊天時,我看到一對夫婦在我們周圍散發傳單,我很好奇他們在散發什麼。很快,我就發現他們在散發補習傳單。
我對此感到非常不安,並向那對散發補習傳單的夫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他們不應該在小學生開學第一天就這樣做。我們不希望在小一開學第一天給家長和學生造成不必要的競爭和壓力。我告訴他們,也許以後,如果學生確實有一些較弱的科目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也許他們可能需要一些補習,但我仍然相信學校有能力幫助較弱的學生。我說完這些話後,那對夫婦就離開了。
請問政務部長,是否有任何常規指示,或教育部會不會發出常規指示,勸諭補習機構不要在校外進行這類補習銷售活動,尤其是在小一學生開學的第一天?
議長:非常好,連先生。有請政務部長顏曉芳答覆。
顏曉芳(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代表教育部長):感謝連榮華先生的補充提問。我們注意到一些補習中心採用不良的廣告手法,迎合家長的焦慮和害怕錯過的心理。我們並不支持這些做法。我們認為這會誘使家長為子女報讀補習班,對健康不利。我們的學校當然也不支持這種做法。我們正在研究如何阻止補習中心這樣做。我們現正檢討有關程序。 議長: 最後一個補充問題。有請義順集選區議員陳澮敏女士。
陳澮敏(義順集選區議員):謝謝議長先生。我想向顏曉芳政務部長提問,感謝她的澄清。就在一月份,我也遇到過幾次這樣的情況,有家長告訴我,他們發現自己的小一孩子在開學第三周被發現在某一科目上比較薄弱,因此被分到了一個較小的小組,在這一科目上得到了額外的支持。
雖然我理解教育部正試圖更早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我想請問政務部長,我們急於在學生小學階段的這麼早的階段就找出他們的弱項或強項,教育部在向家長和孩子們發出什麼樣的信號?前提是我們要努力讓學生表現得更好或迎頭趕上,而這一前提的背後是一種競爭意識。
教育部是否有計劃檢討其課程進度,看看我們是否有必要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就把這麼多的信息和知識塞進他們的生活,並檢討我們為什麼要逼迫我們的學生完成學業並達到某種期望,即他們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數學或文學技能水平,以及我們是如何為此制定基準的?新加坡這種強化學習步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顏曉芳(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務部長,代表教育部長):我感謝陳澮敏女士的補充提問。我認為,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學習是終身的事,如果我們只在兒童生命的頭幾年匆匆忙忙地學習,那是無濟於事的。學習必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次,我們還認識到,即使在學前階段,我們的孩子也必須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在閱讀、溝通和生活技能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學校里,如果我們發現某些孩子在基本的讀寫或計算技能方面似乎比較薄弱和落後,出於關心和關注,教師會希望讓家長意識到這一點,並與他們一起支持學生的學習。我們明白,有時一些家庭可能沒有資源或能力,因此,我們為需要更多基礎技能支持的小學生制定了專門的學業干預計劃。
這些計劃包括 「閱讀輔導計劃 」 (Reading Remediation Programme )和 「數學學習支持計劃」 (Learning Support for Mathematics),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尤其是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樹立了信心。這些計劃通常學生人數較少,並有特殊的額外資源,而且是在徵得家長同意並與家長合作的情況下實施的。這絕不是要求家長送孩子去上更多的學。如果說有什麼目的的話,那就是為了提高家長的認識,以便及早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持,為孩子的長遠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以下是英文質詢內容:
Dr Wan Rizal asked the Minister for Educa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Government survey on household expenditure which found that families in Singapore spent $1.8 billion on private tuition in 2023, an increase from previous years, what measures are being taken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impact that rising tuition expenditure has on educational equity, particularly for students from lower-income households.
Mr Yip Hon Weng asked the Minister for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disparity in spending on private tuition between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income quintiles (a) whether the Ministry foresees a widening of social inequality as higher-income families gain disproportionate access to educational advantages; (b) whether the Ministry can share its assessment of the long-term implication of this trend, particularly on social mobility; and (c) whether any policies are being considered to mitigate these eff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