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這是中國民間的一句俗話。由此可見,我國傳統社會對教育和讀書的重視程度。隨著科技、手機、資訊的發達,通過手機獲取資訊,既快捷有方便。但是帶來一個問題:碎片化和淺閱讀。實踐證明,這樣的閱讀習慣,不會獲得智慧,反而會把人變得愚笨。別人怎麼忽悠,你跟著一起懵圈。缺乏獨立、理性、嚴肅的思考。時間一久,就會演變成娛樂至死、隨心所欲。所以微信裡面有一句話:要想孩子不成器,給他一個手機、一台電腦、成天刷微信、玩抖音、看直播。三年就可以廢掉一個年輕人的大好前程。道理很簡單,通過電腦和手機所獲取的碎片化資訊,沒有書香的感覺。也沒有讓你獲得心靈愉悅的安寧和喜悅。因為在手機上不能寫下伴隨您成長的喜悅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同身受。你願意把一本認真用心讀過的書,裡面寫了許多心靈成長曆程的書扔掉嗎?丟了一個手機,再買一部。沒有情感的傷痛,也沒有讓你悲傷的感覺。機器沒有情感,書香記憶情感。就是這個道理。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說:「教育是確保下一代取得成功的重要元素。」新加坡從建國之日起,就把教育作為國家崛起的重要目標在涵養和推進,一直在發力,一直在持續。到了新加坡你會發現,新加坡的治安、社會治理、文明程度、社會風氣都很不錯。這些都得益於全民教育、持續教育的功效。
據歷史資料記載:建國初,李光耀總理決定在全國學校里開設教導儒家思想的課程,促進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直到今天新加坡政府的許多治國理政和教育決策方針都受到孔子及儒家思想影響。
中華聖人孔子教學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有教無類」。「類」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族類」,即不同的民族;二是指種類、族群,包括貧富、社會地位的不同。在孔子那個時代,只有貴族才有學習的資格,貧民沒有學習的資格。也就是說,貴族壟斷了學習的資源。開啟明智是一個偽命題,聖人看到了教育的弊病,於是開啟了貧民可以學習的時代,成就了士農工商的傳統社會的有序格局,這就是聖人的偉大之處。

第二個原則是因材施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會有性格的差異。但是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天性喜好,作為家長和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涵養,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人才。這是因材施教的涵義。可惜的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工廠化、標準化教育。一個模型,不分喜好、不分良莠、統一教育。把孩子的天性和喜好都給埋沒了,所以,培養的學生缺乏自信和精氣神。能發現自己的天性喜好進行涵養和持續教育的才子,自古都有,但畢竟是少數。教育部門應該改進教育理念,學習一下新加坡的教育理念,相互學習、從容涵養。多一些謙卑,少一些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