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社會包容計劃(Social Inclusion Project,SIP)旨在探究公共政策在構建開放、多元、包容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該計劃致力於為人們提供參與的機會,通過對政策制定的影響、普及公眾對政策的了解,提升政策素養並推動公眾參與來實現這一目標。SIP以獨立透明的方式開展研究,聚焦於那些受到忽視的新興社會問題,並重視產生實際影響的實證工作。
年度財政預算案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事件,清晰地勾勒出政府在即將到來的財政年度中的優先事項和行動計劃。2023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承載著我們共同努力應對社會挑戰的重大意義,即如何促進經濟活力、實現社會包容和保護環境可持續性。

社會包容計劃主辦的這場座談會在2023年新加坡財政預算案公布後的幾天舉行。座談會上聚集了眾多專家,他們共同解讀和討論今年的預算內容。座談會以每位與會專家的發言拉開序幕,隨後由社會包容計劃的高級研究員兼負責人黃國和博士(Ng Kok Hoe)提出問題,展開問答環節,同時也接受來自觀眾的提問。
住房之惑:添丁興宅還是貪求無度?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房地產系的教務長講席教授程天富(Sing Tien Foo),在討論中清晰地闡明了住房負擔能力和住房可達性之間的關鍵區別。住房可負擔能力指的是個人或家庭在支付住房成本後能夠保持財務穩定的程度,而住房可達性指的是人們能夠順利地選擇各種住房的程度。在最近引起公眾關注的議題中,可負擔能力更多地關注房價的波動。程教授指出,年輕一代對房價的上漲表達了擔憂。目前,公寓價格已經上升了高達20%,達到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儘管政府在2023年預算中宣布的補貼可以幫助應對不斷上漲的房價,但住房的可達性問題顯得更加緊迫。能否獲得一套住房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等待時間和地理位置的選擇。在成熟區申請公寓的申請人中,每個成功獲得住房的人就有90個未能如願的申請者。實現期望的住房匹配可能非常困難。對此,程教授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當前存在的積壓和施工延誤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減小供需差距。他在之前的評論中已經探討了其中的一些問題。
住房在社會中的意義遠不止提供居所那麼簡單,它還關乎著家庭、社區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今年的預算中特彆強調為40歲以下年輕家庭提供額外福利,旨在支持他們獲得合適的住房條件。
程教授強調這一舉措顯示了政府對年輕家庭的關心和支持,與其鼓勵家庭建立的目標是一致的。然而,住房支持是否能夠真正提高生育率,只有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得出答案。生育率在2022年達到了新的低點,這提醒我們在探討生育問題時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

在座談會的問答環節中,專家們明確強調,單純關注住房價格在進行跨社會比較時並不一定具有客觀性。我們需要留意不同社會間的背景差異。舉例來說,雖然新加坡的住房可能相對而言更具負擔性,但其他社會可能在公共服務方面提供補貼,如醫療保健和兒童護理。因此,評估住房的可負擔能力必須基於滿足基本需求的全方位公共服務。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具有獨特之處,其中自住型公共組屋占據了住房市場的主導地位,而補貼型社會住房則受到嚴格限制。這一特點使得新加坡的住房市場與其他國家存在差異。
就業之艱:保障匱乏與風險歧視共存
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前官委議員Walter Theseira將今年的預算描述為一個過渡時期,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領導層的過渡:這將是新領導人——現任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Lawrence Wong)正式上任後的第一個預算案。他本人也是這次預算的主要演講人。同時,新加坡正在逐漸走出新冠疫情的陰影,並積極應對全球化的轉變。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供應鏈造成廣泛衝擊。資源短缺、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以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和勞動力遷移的混亂。

沒有一個單一的預算可以解決所有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應對眼下的挑戰,並制定長期應對策略。儘管消費稅(GST)和社區發展理事會(CDC)的補助券可以幫助低收入群體應對生活成本上漲,但漸進式薪資模式則解決了工資分配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這種模式能夠逐步提高工資水平,以確保收入公平合理分配。
Theseira教授還指出了新加坡缺乏失業保險的問題。面對中產階級面臨的不確定性,建立一個更全面的社會安全網絡可以減少經濟不安全感,讓人們能夠謹慎地承擔風險。這樣的社會安全網絡可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確保在民眾失業或經濟困境時能夠獲得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技能培養和崗位匹配在這個問題上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追蹤政策的成果和有效性至關重要。然而,對於年長員工來說,年齡歧視仍然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許多年長的新加坡人由於語言障礙而無法從事簡單的辦公室工作,只能被迫從事低薪的體力勞動工作。
未來之憂:氣候變化難以逃脫邊緣化
作為可持續發展性顧問,Unravel Carbon的環境活動家胡綺芸(Qiyun Woo)女士指出,在當前的經濟壓力下,很多人往往將氣候危機置於次要的位置。然而,為了確保環境的持續發展和培養人類應對未來挑戰的適應力,她認為考慮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胡女士強調了近年來新加坡在環境領域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涵蓋了多個方面,其中包括2019年的道路稅減免和柴油稅政策,以及2020年對氣候目標的更新,同時也推動了早期採用電動車和加強防洪措施等倡議。另外,2021年新加坡發布的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宣布增加研究資金並上調碳稅。在2022年,電力減免計劃以及對高碳排放行業的管理和監測措施也延續了這一勢頭。然而,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2023年的預算案中,政府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顯得相對有限。
為了實現減碳、保護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在提高公眾對氣候問題的認知和素養方面,我們需要採取更多的措施,包括在學校進行系統的教育,以及向年長人群提供相關的教育資源。為了促進環保實踐的行為轉變,我們需要基於信息驅動的方法。在問答環節中,一位觀眾提出了一項具有價值的建議,即在追求綠色增長的同時,我們應當認真思考採用新的範式,包括在「某些經濟領域進行重大改革」。
氣候變化並非孤立存在的危機,而是與其他全球危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問題。人類與動物之間密切的接觸已經足以促進疾病的傳播,就像新冠疫情和登革熱所展示的那樣。氣候模式正在發生變化,而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受到高溫等不安全因素影響的群體。
當前,新加坡及其人民正處於從疫情中恢復的關鍵時刻,而2023年財政預算案也因此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在這場座談會討論中探討的各種主題,專家們的不同見解為每個人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內容。對於社會包容計劃而言,我們期待能夠舉辦更多這樣重要的對話。這些對話將為我們的社會注入更多的包容性和共融性,為我們共同的未來構建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Global-Is-Asian,2023年4月26日,星期三
作者:Jeyda Simren Sekhon Atac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來自於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官方機構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