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醫療企業順應趨勢,採用新科技和商業模式,以應對快速人口老齡化問題或提升病患體驗和護理服務。要確保這行業持續發展,數碼化並不是企業的唯一出路,醫療業者也必須推進創新轉型。

(摘自聯合早報)
數碼科技為各行各業掀起了變革浪潮,醫療行業也不例外。
例如,中國興起了「網際網路醫院」,讓病患能通過手機應用看醫生,獲取實驗室報告和個人健康記錄。許多慢性及心理疾病,如今也能通過新數碼健康方案進行行為監督和指導。
我國的醫療企業也順應趨勢,採用新科技和商業模式,以應對快速人口老齡化問題或提升病患體驗和護理服務。
例如,心理健康診斷一般只用於治療性干預。由於人們對心理疾病存有偏見和誤解,因此病患和看護者通常只會在症狀加劇時求醫。
隨著冠病疫情肆虐,居家辦公成為新常態,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知和關注也越來越高。起步企業如Neurowyzer抓住機遇,推出相關產品,改變人們看待心理健康的方式。它與國立腦神經醫學院等臨床夥伴緊密合作,開發一套大腦健康檢查與監督工具,實時跟進用戶的心理健康。該解決方案還為高風險群體提供建議,從行為、飲食建議到為較嚴重病例提供心理諮詢。

(iStock示意圖)
這鼓勵用戶積極採取措施,預防心理疾病。實時跟進情況可為心理疾病的高風險群體敲響警鐘,並能及時向Neurowyzer的心理醫生求助。這可彌合病患與服務業者之間的缺口,更好地管理心理健康及消除人們對心理疾病的偏見和誤解。目前,Neurowyzer已向衛生科學局註冊這套大腦健康檢查工具,並與本地和海外臨床夥伴展開試驗計劃。
此外,中醫藥行業也積極推進數碼轉型。本地中藥行老字號余仁生挑戰中醫的傳統運營模式,採用數碼科技,為更多病患提供中醫診所服務。它也開發線上購物平台和手機應用,並在冠病疫情期間加強數碼服務,以應對消費行為的改變。余仁生還為病患提供遠程看診和處方藥配送服務。
這些數碼方案使余仁生在疫情期間也能如常提供醫療服務。它在2020年推出的中醫藥諮詢網站,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的瀏覽量也暴增320%。
我國的數碼醫療服務需求將與日俱增。根據國際諮詢公司威達信集團(Marsh McLennan)的2021年調查報告,58%的受訪者「對數碼醫療願景充滿期待」。 然而,要確保這行業持續發展,數碼化並不是企業的唯一出路。醫療業者也必須推進創新轉型。
值得慶幸的是,醫療機構一直致力於尋求新研究和創新方式,以促進病患護理服務的發展。目前的挑戰是生物醫藥領域的商業化進程較漫長、複雜及須要投入大量資本。
因此,要確保好的構想取得成功,適合的合作夥伴、資源和商業化支援非常重要。這樣的合作關係可讓醫院專注於提供臨床專業知識,而無須面對尋求商業化支援的困擾。

(網絡照片)
舉個例子,新加坡企業發展局與五家新加坡公共與私人醫療業者(國立健保集團、國立大學醫學組織、新加坡保健服務集團、新康集團和聖路加樂齡關懷)合作,在2020年11月推出首個醫療開放式創新挑戰(Healthcare Open Innovation Challenge)。該挑戰推出了11份挑戰聲明並收到了約200份項目提案。其中,七名參與者獲選入圍,並與發起挑戰的企業在皮膚癌診斷、預測和預防跌倒、病患參與和體驗等領域共同開發解決方案。
乘著數碼化浪潮,新康集團正與本地起步企業Medicia攜手開發病患參與平台,以提供量身定製、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這將是新康集團在為病患提供個人化護理方面跨出的一大步,讓他們能深化與病患的接觸,以及推動業務長期增長。 設置健康自助站 可遠程看診發放藥物
此外,醫療業者也與解決方案提供商合作,對新的醫療服務模式進行試點。例如,富樂醫療集團與SmartRX聯手設置健康自助站。該自助站結合了遠程看診和自動發放處方藥的服務,讓病患免去前往診所接受定期檢查的不便及避免藥物配送延誤。
除了醫療業者積極推進創新轉型,起步企業也通過數碼和移動平台提供病患護理創新模式。
例如,本地居家護理服務業者家恩(Homage)推出了個人護理方案,結合專業護理人員與智能科技,為年長者和成人提供全面的按需居家與社區看護服務。
家恩通過數碼平台提供了護理評估、居家看護程序和居家康復服務(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和職能治療)。這些服務深受顧客歡迎,使家恩迅速將業務擴展到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如今,已有超過6000名經過嚴格甄選的專業護理人員加入其區域網絡。2021年9月,家恩獲得了3000萬美元(4200萬新元)的C輪融資,成為亞太區按需護理平台最大的融資項目之一。
企業必須持續轉型,才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與時俱進,抓住新機遇。企發局致力於推出各種援助,協助本地企業推動數碼和創新轉型及建設新能力。我們鼓勵企業採取開放的態度,創新求變,以擴大業務規模和開拓新市場。
(作者是新加坡企業發展局醫療保健與生物醫藥署長)
文章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