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衛生部控股每年增聘約700名初級醫生以應付公共醫療體系的需求,公司旗下初級醫生超過九成是新加坡人,主要來自本地三所醫學院,或是從受認可海外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新加坡人。
負責為本地公共醫院聘請年輕醫生的衛生部控股(MOH Holdings)答覆《聯合早報》詢問時透露以上數據。
網上近日流傳衛生部控股向招聘業者徵求建議書(Request for Proposal),要求業者在今年至2024年期間,每年從印度招募60名駐院醫生(Medical Officer),該項目可延長一年至2025年。

衛生部控股發言人受詢時說:「為了補充我們整體的能力,並幫助現有醫生減輕繁重工作量,我們一直都從擁有符合資格醫生的其他國家招聘,不僅是在印度招人……無論什麼國籍,我們重視每位醫生對新加坡和我們醫療體系的貢獻。」
發言人指出,這些海外醫生必須是醫療註冊法令(Medical Registration Act)第二附表列明的醫學院的畢業生。
根據新加坡法令網站,醫療註冊法令第二附表列出約20個國家的100多所醫學院,包括印度的兩所醫學院。
衛生部控股說,海外醫生只能是有條件註冊(conditional registration),並在嚴格監督下行醫。如果他們保持良好表現,並獲得良好監督報告,證明他們的專業水準和能力,最終可以轉為正式註冊(fully registered)醫生,可獨立行醫。
根據新加坡醫藥理事會2021年年度報告,截至去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1萬6044名註冊醫生,當中1萬3712名是正式註冊醫生,1710是有條件註冊醫生。
在公共醫療領域工作的1萬0688名註冊醫生當中,7961名是公民、1839名是永久居民,888名是非居民;公民醫生當中,5739名在本地學醫,2222則是在海外學醫。
衛生部控股指出,新加坡多年來不斷增加本地醫學生人數。在2012年至2019年間,本地醫學院的總招生人數增加45%,從2012年的350人增加至2019年的約510人。為了照顧因疫情無法出國留學的學生,本地醫學院過去兩年每年錄取額外40名醫學生。
學者:雇用海外醫生 能減輕初級醫生負擔
「我們根據醫療領域需求和大學錄取標準,來決定本地大學錄取人數。這意味著本地醫學院名額非常搶手,入學競爭非常激烈,但另一方面,我們醫學院的畢業生也獲高度評價。」
一名不願具名的公共醫院初級醫生受訪時說,近日醫生離職已經導致許多部門人手短缺,從國外聘請更多初級醫生可填補目前的空缺。不過,這只是把各部門的人力回復至以往的正常水平,未能從根本為本地年輕醫生減輕工作負擔。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方案聯合主任林方源副教授受訪時說,雇用海外醫生能夠減少初級醫生的工作負擔,增加人力也將意味著更少的夜間輪班或更短的值班時間。「然而,提供醫療服務也是初級醫生培訓過程中一個重要部分,我們須注意的是,在醫生培訓成為專科期間,減少繁重的工作量不會無意中削減必要的培訓質量或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