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廣州國家實驗室鍾南山院士領銜的團隊聯合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雜誌發表論文中指出,這項研究對2021年廣州市廣州本土病例及境外輸入的837起德爾塔新冠感染者復陽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調查。
(復陽指的是新冠感染者在核酸轉陰性後,達到出院標準,但之後再次出現陽性檢測結果。)
根據研究表明,感染德爾塔變異毒株的復陽感染者病毒載量較低,復陽比例卻非常高,甚至達到了60%,有45%的本土感染者,復陽時間持續了42天以上,甚至有極少數人復陽時間長達120天。
雖然核酸結果依舊呈陽性,但並未發現復陽感染者具有新冠傳播風險,也只有極少數的復陽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例如咳嗽、咽喉不適等。
鍾南山院士等團隊在研究中表明,新冠復陽者沒有傳染風險,也無需接受住院治療,如果還要把這些復陽感染者再次集中隔離,結果也只是消耗社會資源,損耗國家財政經費,無端增加醫療資源被擠兌的風險。
有數據表明,奧密克戎毒株在人體的病毒載量不比德爾塔低,也就是說奧密克戎的感染者復陽率也依舊不低,甚至可能還會更高。
「歷史無陽」成了就業標準?
新冠康復者受到的生活、就業歧視
感染新冠已經是一種不幸,即使已經痊癒康復,核酸的檢測結果是陰性,但是新冠康復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依舊受到很大的歧視,更別說復陽患者了。
縱使無傳染性,這些人被禁止進入部分場所,甚至在就業時也遭到了歧視。

上海疫情過後,就有許多人因曾感染新冠被各類職位拒絕錄用 。

(圖源:《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衛生間,不知道去哪》)
《我躲在上海虹橋的衛生間,不知道去哪》就講述了住在虹橋火車站的女子阿芬的故事,因為患過新冠而找不到工作,身上實在沒錢了,所以居住在火車站的衛生間裡。住在這裡的還有許多與阿芬同樣的人,他們也都是新冠康復者。
這些因曾感染新冠而流離失所的人們,肯定不止住在虹橋火車站的這些。
就像微博博主@我是小妖怪的人 說:「我們戰勝了病毒,卻還要被當做病毒一樣去被孤立排擠」。

企業、公司僅僅是為了規避風險,就把「歷史無陽」劃入就業標準,這是讓社會難以容忍的「一刀切」。
為了防止新冠康復者、復陽者遭到類似不公平的對待,7月13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力穩崗拓崗的政策舉措,強調嚴禁就業歧視冠病康復者。
國家衛健委也更新了防疫政策,如把復陽的核酸檢測Ct閾值已經從40改為35。同時,國家人社部、衛健委發布《關於堅決打擊對新冠肺炎康復者就業歧視的緊急通知》,依法保障新冠肺炎康復者平等就業權益。
新加坡人力部警告僱主
不可強迫員工休無薪假
今年3月,新加坡政府鼓勵染疫的民眾自行居家隔離,非重症者不必,也不該到診所或醫院看病。正因如此,許多染疫的員工未能提供僱主請假病單。然而,不少僱主卻藉此刻意刁難員工,稱若沒有請假病單便是在休無薪假。
為防止類似情況發生,人力部表示,若沒有合理的理由,僱主卻拒絕提供染疫員工帶薪病假,那位員工可向人力部告發該僱主。
收到舉報後,人力部將深入調查。若僱主多次被舉報且事件屬實,他將失去外籍工作證特權。
除外,人力部也強烈建議僱主取消全勤獎等工作獎金制度。這種變相的「鼓勵」很大程度上會使員工無視自己的個人健康。人力部將持續更新福利制度,確保員工們的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