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會大廈。(海峽時報)
作者 許耀泉
潮州方言有句俗語:「好料沉底」,可以理解為把精彩或重要的部分留到最後。
長達將近兩周的財政預算案和撥款委員會國會辯論在3月6日結束之際,最後一場辯論雖然只用了大約10分鐘就搞定,卻博得國會議員拍打座椅扶手表示贊同, 其背後的意義,更解釋了「國家未來在你我手裡」為什麼不是好聽的廢話而已。
提出動議的是官委議員鄭馨堯。他開宗明義地表示,國會是我國通過法令、規劃國家前進方向的機關,因此希望這個政治觀點碰撞的殿堂,「永遠有效且受到尊敬」。
他指出,一些其他國會議事過程「猶如實況電視節目」,議員為了阻撓辯論正常進行而無所不用其極。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國會所提倡的一些真假參半言論和空談,竟然能獲得選民支持,多數時候,對該國的前途造成負面影響。

官委議員鄭馨堯。(通訊及新聞部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鄭馨堯認為,新加坡必須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
「在新加坡,我們將必須繼續應對各種可能分化社會的課題,例如財富、外來移民、種族和宗教等......國會必須徹底辯論各項政策和各種課題,提出替代觀點也是避免我們陷入團體迷思(groupthink)的關鍵。但是,我們必須通過具建設性的方式做到這點。我們可以鼓勵國人進行批判性思考,但不是滋生犬儒主義(cynicism)。」
為此,鄭馨堯提出指導國會辯論的四項原則:
1. (言論)真實準確
2. 必須強調相關的好處和取捨
3. 以具建設性的態度辯論
4. 避免製造兩極化
這四點其實看起來很普通,普通得令人注目,甚至心生疑竇:這些不是常識嗎?有必要這樣畫公仔畫出腸嗎?
國會領袖英蘭妮在回復時,就鄭馨堯提出的指導原則逐一提出看法,我們或許能從了解一二:
1. 真實準確:
「我們(國會議員)的辯論不僅是政府決策的根據,也能左右政治立場。因此,國會議員在受到質疑的時候,必須能證實自己的言論。
但要求論述真實準確的背後還有更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誠信和正直,因為人們必須能夠相信我們的言論。在國會撒謊,或是向任何國會委員會撒謊,會削弱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弱化我們的民主制度。
較不明顯,但同樣危險的,是真假參半的陳述、具誤導性,以及影射型的言論。」
2. 強調相關的好處和取捨:
「新加坡面對的挑戰複雜多樣,如果將它們過度簡化,就無法讓人民了解事態的真相.....倡議某項政策時不告訴人民所需的開支從何而來,只會予人虛假的希望,最終導致失望。選擇採取走捷徑的方式,如在沒有充分理由的情況下動用儲備金,而不是開創可持續的收入來源,會削弱我們的韌性,並逐步瓦解謹慎理財和責任心這些基本原則。」
3. 以具建設性的態度辯論:
「提呈國會討論的課題,自然應該經過一番徹底辯論、質詢和檢視。但是,無論我們所屬的政黨,我們的終極目標必須是一致的,那就是改善新加坡人的生活,並幫助新加坡實現繁榮。」
4. 避免製造兩極化:
「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政治理念,但必須避免在國會涉及分化政治。反映真實民意是我們的義務,但這和蓄意挑起憤怒情緒和激化矛盾不同。後者不僅錯誤,而且危險。即使有所分歧,我們仍必須努力領導人民一同邁進。」

國會領袖英蘭妮。(通訊及新聞部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英蘭妮還建議議員在反映民意之餘,對各項課題做出判斷,即使自己的信念與主流或最受歡迎的意見不符,仍必須勇於發聲,避免陷入民粹主義。
姑且不論英蘭妮的闡述中有哪幾句特別讓大家想起某些人和事,國會議長陳川仁則在總結這兩周的辯論時,也點名鄭馨堯的演講,並提出幾道問題讓國會議員思考,其中包括:
「我們身處國會殿堂,希望成為怎麼樣的議員和領袖?我們作為公民,想要怎麼樣的領袖?我們的答案,不僅決定我們投選出來的領袖,更會決定他們的行為舉止。」

國會議長陳川仁。(通訊及新聞部國會直播視頻截圖)
陳川仁沒說的,是每屆國會議員才不過幾十到100人左右,但選民人數卻是這個數字的千倍甚至萬倍,因此他的第二道問題雖然還是針對國會議員,也一樣值得你我思考。
陳川仁結束演講時,也道出了自己如何看待新加坡的未來:
「我真心覺得,我們未來可期......我們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平心而論,我們的處境不差。」
「即使我們自身仍有不足,今天的新加坡(在國際社會)還是擁有相當的名聲、地位,以及尊重。所以,請大家想想:如果我們著手改善缺點,在社會各階層積極發掘、栽培更出色的領袖,我們還能取得多大成就,多大的進步?我們有能力攀上更高的巔峰,也可以為人民、為國家做得更好。」

(路透社)
我們還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和進步,答案其實就掌握在你我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