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員設計新的結核病治療方案,把原本長達六個月的標準治療時間縮短約一半,療效卻保持不變。 新加坡國立大學近日發文告表示,來自國大楊潞齡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以及新加坡臨床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亞洲和非洲烏干達展開的結核病治療研究發現,在首八周的治療階段採用更激烈的抗生素治療,最終療效和標準的半年治療一樣。

過去數十年,針對肺結核的全球標準治療一向都是長達半年的藥物治療。研究報告指出,這個方案在臨床試驗中治癒超過95%的結核病患者,卻在多個國家的治療計劃中表現不佳,尤其一些人難以堅持長期治療,或者資源不足限制了給病患的支持。
目前的半年治療方案為了避免少數人病症復發,卻很有可能造成大多數病患接受了過度治療。
研究團隊是在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之間,於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烏干達以及印度的18個地點,召集675名年齡介於18歲至65歲的肺結核病患參與研究。團隊按同等比例,把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到半年的標準療程,或接受TRUNCATE新方案的其中一種藥物組合治療。團隊對新方案搭配四種藥物組合,從而讓研究團隊了解哪一種藥物組合的表現最好。團隊也會跟蹤個別病患的情況兩年。
接受新治療方案的四組人當中,91.5%完成了八周治療;6.5%主要因療效不佳而轉換到標準的24周療程;17%的病患則接受再治療(retreatment)。相比之下,接受標準治療的病患當中,98.3%完成24周的治療,3.3%需要再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其中一個藥物組合在兩年後的臨床治療結果和標準治療結果一樣好,但它的平均治療時間是85天,比標準治療的180天療程縮短超過一半。這藥物組合在治療的首八周,給病患使用的是貝達喹啉(bedaquiline)、利奈唑胺(linezolid),以及三種標準結核病藥物(異煙肼、吡嗪醯胺和乙胺丁醇)。標準治療則主要以抗生素利福平(rifampicin)為基礎。 領導研究的國大楊潞齡醫學院教授帕頓(Nicholas Paton)認為,這個試驗說明可能不必為每個病患提供標準的半年治療,因為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長的療程。「我們可以通過兩到三個月的激烈治療,治癒大部分的病患,並在治療結束後,繼續讓他們接受臨床護理的觀察。如此一來,就能識別出少數沒有完全治癒,並需要更長治療的病患,讓他們再次進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