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食品飲料市場上,無人不曉新加坡的「楊協成」,楊協成有限公司在馬來西亞、泰國、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澳洲、模里西斯等地都設有分公司,其產品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的歡迎。
楊天恩兄弟靠醬油起家創出了一個新天下的故事,也為世界各地華人耳熟能詳。「豆奶、甘蔗、清涼茶,推陳出新打天下」。人們用這句話來概述「楊協成」的歷史。

研究一下楊協成三代從楊仁溜到楊至耀,90多載推陳出新,協力以成的發展歷史,對我們很有意義。
「楊協成」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楊仁溜在福建漳州開設的醬油廠的名字。
楊仁溜又名楊景連,號季連,祖籍福建省晉江縣,4歲時母親棄世,他由姐姐拉扯長大,家境困苦,只讀了4年私塾。
15歲時,他跟著父親到漳州一個醬園當學徒,為人忠誠老實,肯乾重活,手腳麻利,甚得老闆喜愛,年年都給他加薪。到了19歲,重用為掌柜。
經過年復一年的積累,37歲的時候,楊仁溜覺得自己有能力去創一番事業了。
於是他辭去掌柜職位,用22年的積蓄40塊錢作資本,在1901年頂下了一家稱為「黃協成」的醬油廠,改「黃」為「楊」,稱「楊協成」醬園。
楊仁溜的事業發展得很順利,更高興的是,媳婦一連給他生下了5個兒子,兒子們從小就在醬園中爬爬滾滾,好奇地觀看醬的製作,長大一些後,就動手動腳地為醬園幹些力所能及的活。

但是,楊仁溜並不要求兒子們都來繼承父業,他捨得花錢讓他們讀書,希望他們將來能當上一官半職。不過,長子繼承父業卻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長子楊天恩在福州三一學院畢業後,便留在醬園中協助父親管理業務。
楊天恩雄心勃勃,1918年在漳州新購土地建成了新協成醬園。1928年又建另一個醬園。30年代末,中國政局動盪,官場險惡。楊天恩乾脆把弟弟天賜、天華也拉進了醬園,少去外面惹事生非,掉腦袋的官還是不做為好。
1937年,中國發生了蘆溝橋事變,戰爭風雲密布,楊天恩見勢不妙,帶著兒子至傑赴香港尋找投資的「樂土」,但未能覓到理想之地。
1938年,父子倆抵達了新加坡,購到了一塊中意的地,著手建醬油廠,並要弟弟們一起來新加坡創業。
不久,北京大學畢業、留學日本的楊天求、畢業於南開大學的楊天成到達了新加坡。天恩專管製作,天求、至傑負責推銷。天成管理帳務。
於1938年中秋節,宣告楊協成醬園開張。可是恰在這個中秋節,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漳州的楊協成醬園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毀了。楊氏兄弟氣憤的同時,更咬牙發奮,要把楊協成辦得更興旺。
但是,1946年前新加坡醬油業由廣東籍人士壟斷,所生產的醬油「黑白分明」——醬青白,老抽黑。這種醬油很受顧客歡迎。結果,楊氏兄弟的福建風味醬油乏人問津,生意難做,老本幾乎虧光,楊天恩差點帶領弟弟們回國,但幾經思索,還是咬緊牙關堅持下來。
後來日軍入侵新加坡,查封了所有的醬園,「楊協成」卻倖免,因為中了炸彈,廠房破破爛爛,日本人沒有看在眼裡。「楊協成」因禍得福,成了市面上唯有的一家醬園,不管味道如何,顧客不加苛求了,楊協成的生意才出現了轉機。
戰後,楊氏兄弟動作迅速地將醬油大批推出,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占據了新加坡與南馬來亞的市場。
1947年,楊協成醬油廠買下了一塊10英畝的土地,用了兩年的時間將之夷為平地,建設了一座全部機械化的食品製造廠,這是「楊協成」從醬園中脫胎換骨的里程碑。
同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的楊天華也到了新加坡,出任楊協成醬油廠的營業部主任。楊家新一代至德也在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赴抵新加坡,他搜集了各種罐頭食品,研究配方。
1951年至1953年,「楊協成」首次推出了醬油以外的產品——罐頭,一時馳譽東南亞。
1951年,楊天賜也抵達新加坡。至此,楊家五虎將聚集一地,合力拓展事業。兄弟5人的排行依序是:天恩、天賜、天求、天成、天華。
兄弟心齊,泰山能移。50年代是「楊協成」迅猛發展的年代。
1955年,增建了飲品製造廠,推出了豆奶、菊花茶。
1959年,在馬六甲、詩巫、怡保、古晉設了分行。
60至70年代,是「楊協成」發展壯大的年代。1961年在吉隆坡設立雞精廠,1968年將工廠面積及機器設備數量增擴3倍,1969年3月公司上市。70年代向世界市場進軍,業績斐然。
1974年10月,國際百事可樂美國紐約總公司宣布把新加坡百事可樂和美玲露製造及營業專利,授予新加坡楊協成有限公司。
僅這一年,出口罐頭、飲料的收入的純利就高達1000萬馬元。
而真正把楊協成推向大發展的,是楊協成的第三代掌門人,現任楊協成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經理的楊至耀。
楊至耀生於1932年,是楊協成第二代掌門人楊天恩的第三個兒子。楊至耀自幼便深受父親寵愛,但楊天恩最初的心愿是希望三兒子學醫,日後懸壺濟世。
於是在1947年送15歲的楊至耀去愛爾蘭都柏林的哥倫巴學院就讀,誰知因為他在新加坡沒學過拉丁文,不能學醫,只好轉學化學。
楊至耀完成學業後,曾在當地當過3年化學分析師,其中一年半是在世界聞名的食品公司「雀巢」服務,無心插柳柳成蔭,不知不覺中,他「偷」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管理方法。
1958年,楊至耀學成歸家。楊天恩見到這個成熟而學識豐富的兒子,高興得不得了,早忘了當初希望他學醫的心愿,馬上建議兒子加入楊協成。楊至耀的幾個叔叔也加以遊說,於是他欣然從命,擔任了楊協成的化學分析師,隨後接管了化驗室,並逐漸參與經營。
楊至耀的經商才能很快就顯露出來了,受到新加坡工商界的重視。1964年始,他被委任為新加坡廠商公會執行委員會副會長、會長。並在1963年至1969年間,出任新加坡電訊局副主席又主席,1969年獲頒公共服務星章。
同時,楊至耀為「楊協成」提出了許多改革方案,促進了「楊協成」的業務發展。如在1969年,經楊至耀反覆勸說,「楊協成」集團宣布在交易所掛牌,成立楊協成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此舉徵集了更多的資金,避免了周轉不靈,有利於大展鴻圖。
1985年,楊天恩逝世,楊至耀正式出任公司的主要職務。此時他已在「楊協成」工作了27年,已是個眼光獨到,經驗豐富的成功商人。家族企業的重擔,非他莫能承擔。
楊至耀出任掌門後,上承祖輩、父輩的管理經驗,加以改進,推動楊協成取得了更大的發展。
比如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楊家的第二代與第三代都是不遺餘力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說,這是「楊協成」最大的經營特色。在楊天恩時期,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楊至耀時期,更加出色。
1952年,「楊協成」在東馬來西亞詩巫開設了第一家分行,專售醬油,生意興隆。楊天恩再接再勵,又在西馬怡保設分行,後再建立了一家工廠。1962年,在香港掛起了招牌,1966年發展到了英國、美國、加拿大。
而楊至耀繼續執行這個開放式的經營策略,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拓展非華人市場,進軍美洲和向中國大陸投資。

1988年,「楊協成」與另一家公司合組聯營公司,向美加的納比斯可集團收購:「重慶」商標;美國馬里蘭州一塊21.6公頃土地及工廠;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塊1.34公頃的土地及工廠;加拿大聖特里斯一些製造醬料的機械設備。
此舉對於「楊協成」開拓北美龐大市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過去其產品只能進入各城市的唐人街,現在通過「重慶」商標,「楊協成」產品已經在美國各超級市場出售,真正贏得了洋顧客,市場潛力不可估量。
收購雖耗資5000萬美元,但盈利更為可觀。是楊氏企業走向世界的又一塊重要里程碑。
於是在1988年,「楊協成」這隻當年從中國走出去的「醜小鴨」,現在以「天鵝」的英姿飛回了故土。12月,與廣州市白雲區簽署了投資232.9萬美元建立豆奶生產線的合約。1989年,再投資300萬美元,合建1.25升塑料汽水瓶生產線,開拓「楊協成汽水新品種」。
同時組成廣州新發飲料有限公司,在廣州市郊興建一座飲料城。以廣州為基地,楊至耀將楊協成的產品向北方發展。目前,「楊協成」品牌的豆奶、汽水、菊花茶、涼茶、薏米茶等都已在中國商業化並大批生產,深入了市場,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
非華人市場和中國大陸兩個領域的投資,都是楊氏前輩未能觸及的,而楊至耀做到了,用「長江後浪推前浪」來形容「楊協成」的新發展,實不為過。
作為新加坡貿易發展局主席,楊至耀不僅自己身體力行開拓中國市場,也帶領新加坡其他廠商進軍中國大陸。
1990年4月6日,他親自率領了一個紙品業、木材業、塑膠業、電腦及食品飲料業的代表團赴中國四川省訪問9天,尋找投資機會。楊至耀說,四川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與新加坡的貿易關係日趨緊密,貿易發展局首次組團訪川,意義重大。
「我們時刻都在捕捉熟悉的,可以發展的機會。只要條件適合,而且是我們熟悉的工業,我們就會考慮投資。我們過去是這麼做,以後也將繼續這麼做。」楊至耀用這句話來歸納了自己帶領「楊協成」在海外打天下的動機、方法及至決心,並表達了拓展中國市場的信心。
在人事管理上,楊至耀強調「人事管理制度化」,認為應用合理的人事制度,處理公司中人與人的關係,以及每一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如果人事制度不公平、合理、合情、合法,就不能保證業務的正常發展。因此,在「楊協成」中,有嚴格的考核制度,晉升提拔幹部,一概都按制度辦事,絕不因為個人感情上的親疏來選用人才。
這使與楊氏家族無血緣、親緣關係,又精明能幹,有本事的人能感受得到:只要有能力,又能創出佳績,晉升就有希望。因而幹勁更大,相經展開競爭。也因此,楊協成吸引了大批的人才,如今楊協成公司的員工僅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就有2000多人,其中學士、碩士、博士等專業人才可謂濟濟一堂。

楊至耀強調,在經營中要「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楊協成」的實驗室里,擺著幾百種外國新產品,供實驗室人員認真研究。
另外,楊至耀還很重視現代化管理和生產力的提高,領導楊協成從舊式生產和傳統營業管理方式中邁向新科技時代。
如在1987年,「楊協成」破天荒朝高科技養蝦業進軍,設立了新加坡第一個高科技養蝦場,年產黑蝦可高達300公噸。同時,「楊協成」還積極引進先進設備,自1979年至1989年間,已投資4700萬新加坡元裝置新機器,生產速度已提高了數倍。
勇於創新,也令「楊協成」財源滾滾。「楊協成」早在60年代,就推出了紙盒飲料,可說是開風氣之先,其他公司遲至70年代始推出盒裝飲料,在市場競爭上比「要協成」落後了一大截。「楊協成」在這個一枝獨秀的階段已售出了20億盒紙盒裝飲料。
楊至耀說:「我們嘗試推出紙盒裝,確是一次大躍進。」
此外,「楊協成」又率先推出咖喱、酸辣蝦和其他東南亞食品的罐頭。到了80年代,又作出新嘗試,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大城市廣設飲品自動販賣機,共安裝了大約4000部,業績雖不太理想,但精神可嘉。
不斷改革飲料品質,更是重要的一招,否則,再好的包裝也吸引不了顧客。楊至耀在談經驗時用該公司失敗的品種來作例子。「楊協成」曾推出過瓶裝酸梅湯,但由於進口的酸梅質量不高,味道不受年輕一代的歡迎,而遭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