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戴嘉平兒時家境雖清寒,但不阻他努力學習科學。步入學術界後,他積極反思如何幫助有相同背景的學生接觸科學。
在低收入家庭成長的經歷讓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更能體會低收入家庭孩子學習科學的困難,因此更積極地回饋社會,幫助相同背景的學生探索科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醫藥工程學院助理教授戴嘉平(31歲)在租賃組屋長大,父親從事建築業,母親是一名家庭主婦,家境清寒。雖然成長環境不佳,但生性好奇的他從小就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愛看《十萬個為什麼》,因此也經常把「為什麼」掛在嘴邊。
他說:「我當時最大的挑戰是缺乏一個導師,我不知道什麼是研究、什麼是生物醫藥工程,家人或認識的人當中沒有人在這個領域,所以我到了初級學院仍對此一知半解。所幸在初院老師的牽線下,我接觸到科學研究,還申請了獎學金。」
由於自身的經驗,戴嘉平步入學術界後就開始積極反思如何幫助有相同背景的學生。他的實驗室因此同華社自助理事會合作,接觸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並為他們舉辦分享會,包括講解如何申請獎學金。他也計劃在疫情緩和後安排學生到實驗室參觀,甚至參與研究。
他指出:「我之所以成為一名教授,就是希望能奉獻社會並且培育下一代。我也經常鼓勵我的學生與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進行交流,希望他們成為教授後也能在本地或國外延續和擴大這一精神,加強科學和研究領域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戴嘉平目前的研究專注在免疫系統如何對抗癌症等疾病,包括研發更有效的方式,將脫氧核糖核酸(DNA)送往免疫細胞,更好地對抗癌細胞。
他表示,人體免疫系統能有效對抗有害的微生物和變種的癌細胞,但病患的免疫細胞功能往往受損。
「我的家族中有至少六人患癌,再考慮到本地幾乎超過兩成人口可能會患癌,因此進行這個研究一方面是受到個人經歷所啟發,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研究能幫助其他癌症病患的家庭,這讓我有動力在面對失敗時堅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