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新加坡、上海、北京位列綜合評估前三甲,沿海城市表現整體優於內陸城市,東亞、東南亞城市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表現出較強活力。

當代智慧城市新加坡
世界經濟論壇的《「一帶一路」城市互聯互通指數》洞察力報告在「五通」指標(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基礎上,結合數字社會新特徵、新需求,創新性地引入「信息互聯」維度,選取22座共建「一帶一路」城市,分析了超過4000條城市點對點數據,形成了「六通」指數綜合排序及各個維度的單項排序。
數據顯示,新加坡、上海、北京位列綜合評估前三甲,沿海城市表現整體優於內陸城市,東亞、東南亞城市在「一帶一路」互聯互通中表現出較強活力。 儘管不存在各個維度都具備高聯結性的「完美城市」,但綜合排序靠前的城市發展更為均衡,在各個指標均名列前茅。

在「六通」成績單中,新加坡依託強盛的海運實力、極為便利的跨境貿易環境、高度開放的吸引外資政策、部署已久的國家數字化戰略,拔得頭籌。 其中,新加坡政府在信息聯通上的戰略規劃領跑亞洲乃至全球。早在1992年,新加坡政府已強調信息科技的戰略重要地位及對「智慧國」的初步設想。

數字基礎設施
如今,新加坡數字基礎設施排序亞洲第一,擁有全球領先的固定寬頻速度。
數字化硬體設施的高速發展有效助力了新加坡的社會治理與民生服務。 新加坡「智慧國2025」計劃提出,將建設覆蓋全島的數據系統用以分析民情民需,科學合理地推行公共政策。
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
新加坡在信息技術發展和應用方面一直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30多年前,新加坡就不斷推出國家層面的通訊產業發展規劃。 根據埃森哲諮詢公司2014年的研究,新加坡在「電子政務」方面排名世界第一;在「最佳互聯國家」評估方面,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4全球信息技術報告》將新加坡排在第二位。
新加坡曾在2006年公布「智能城市2015」計劃,其目標包括:到2015年,通訊行業價值實現翻一番,達到260億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約合5元人民幣);該行業出口收入增長3倍至600億新加坡元;增加8萬個工作崗位;使九成家庭使用寬頻,學齡兒童家庭電腦擁有率達到100%等。

如今,近10年過去,「這些目標全部提前實現,部分還是超額完成的。」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的行銷與宣傳總監吳麗娜談到。
此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研究員馬亮指出,在「智能城市2025」計劃實施中,傳感器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大大豐富了各種數據的收集。
比如,汽車上有傳感器,開車經過某條公路發現路面損壞,可以自動發送,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過手機定位等電子方式進行報修處理。
在新加坡樟宜機場內也看到,機場的每個洗手間都有二維碼,旅客如果發現有設施需要維修以及有衛生問題,都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對該洗手間進行定位,幫助快速解決問題。
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工作人員陳丹琳說:「智慧國理念的核心可以用三個C來概括:連接(Connect)、收集(Collect)和理解(Comprehend)。並且未來會更側重在收集數據基礎上,預測民眾需求、提供更好服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