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娛樂圈最近掀起霸凌風波,引發人們審視職場霸凌的問題。
人力部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3000多名受訪者當中,有大約70人,也就是超過2%的受訪者表示,曾遭遇過職場霸凌或騷擾。

年僅20歲的馬來西亞少女在新加坡工作時疑遭職場霸凌,被辭退返回大馬,不久後居然了用一條白綾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事情就發生在不久之前,據悉,少女生前是新加坡一家提供治療視力服務的公司,擔任治療師。去年12月回馬來西亞不久,疑不堪壓力太大,於12月9日在住家睡房上吊自殺,結束短暫一生。

這名女孩在考完大馬教育文憑試後,便開始找工作,曾在馬來西亞一家提供治療視力服務的公司上班,表現優越。但為了更好的發展,便到新加坡找工。
19年8月進入新加坡一家提供治療視力服務的公司工作,僱主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這名僱主比較難應付,據少女母親回憶,女兒的僱主是軟硬兼施,經常電話轟炸,並且要女兒去考駕照,以便能上門為小朋友的視力改善做治療。她也看到女兒回到家裡也在讀新加坡交通規則。但女兒的英文不是很好,最後是考不過關。

後來不堪壓力辭職,卻沒想到因此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新加坡本地的專家指出,本地常見的職場霸凌可分為幾種 :言語霸凌、同事排擠、冷暴力和肢體暴力。
在職場上遭遇批評是難免的,職場霸凌不能單以具體行為來下定義,如果一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要傷害對方,那這就會構成職場霸凌。

疫情期間居家辦公或分組工作,減少了同事與同事之間的接觸,但這並沒有緩解職場霸凌的問題。
在疫情期間,輔導中心的個案增加了40%,其中每8個就有1個是和職場霸凌有關的。疫情期間分組辦公,信息可能被切斷,而因此產生誤會 ;分組模式也可能會導致一些同事遭到孤立。
當然個人因素,也會導致職場霸凌發生。
大家一般認為,職場霸凌是因為同事或上司濫用職權而導致的。但其實很多時候這不是根本原因。

一個人的性格特點,比如說以自我為中心,或如果情緒和壓力的管理能力不佳,都有可能導致他們成為加害者。

希望大家都能遠離職場霸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