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購物越來越貴?(網際網路)
作者 王震宇
去年發表財政預算案時,時任財政部長、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宣布,從2023年1月1日起,在網上購買從海外空運或郵寄至我國的低價商品,也必須支付消費稅。
王部長給出的理由是:這能使到本地供應商可以更有效地與外地供應商競爭。
這項政策還有大約四個月才會落實,但另一個關鍵因素已經像是當頭澆下的一桶冷水,澆熄了一些人網購的慾望。
空運與海運價格疫情間翻倍增長
據一些提供貨物轉運的本地業者觀察,運輸價格近幾年來不斷增加,尤其在疫情期間。

有本地業者指出,把大型貨櫃箱運至海外,費用可高達疫情前的約五倍。圖為丹戎巴葛碼頭。(法新社)
Penanshin Air Express是本地一家提供海運和空運服務的公司,公司經理Bernard Chan接受《海峽時報》訪問時給出以下例子,蟻粉從中可看出運輸價格漲幅驚人:
2021年,把一個20英尺貨櫃箱運至美國洛杉磯的費用,相較於2019年已飆升約10倍,達到疫情前的四倍;
要把相同尺寸的貨櫃運至上海,公司去年的收費相較於2019年則猛增15倍,達到疫情前的約五倍。
另一家公司The National Forwarder則舉例,將貨物空運到科倫坡的費用,已增加到疫情前的大約三倍。
公司銷售經理巴拉說,今年年初,把貨物運至上海或青島等中國主要機場的費用,是疫情前的約兩倍,如今則略增至2.5倍。
巴拉坦言,公司還必須在這個基礎上調高運輸費,才能抵消運營成本並獲取利潤。
專家:供不應求導致價格飆升

本地代購網站ezbuy的貨倉。(聯合早報)
疫情期間,線上購物成了大勢所趨,消費者也因種種封鎖措施而不得不轉向網購。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商業分析與運營管理系副教授吳培源指出,成本增加、供不應求是主要的原因。他說:
「2021年,各國經濟逐步復甦、消費及商務需求飆漲之際,供應方面就出現了運輸瓶頸及製造中斷等問題。」
吳培源補充說,封城、運輸港口實施安全距離措施,以及員工因病無法上班等等冠病相關的因素,都造成工廠來不及出貨,或使運輸過程受阻。
然而,吳培源預計,在下來幾個月,國際供應鏈情況有望好轉,本地消費者面對的昂貴運輸費用,可能也會因此緩解。
運輸費用增加 消費者反應不一

有消費者認為,即便運輸費用增加,網購仍比向本地商家購物來得便宜。圖為本地自助包裹站。(海峽時報)
當業者將額外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是否會讓他們為了自己的荷包著想,而改變「線上瞎拼」的策略?
一些消費者自然意識到運輸費用增加帶來的衝擊,今後網購時會更謹慎。
27歲的Caitlyn Cheng一般都會在網上購買衣服、家居用品及時尚配件,而為了節省開支,她會選擇比空運更便宜的海運選項。她坦言:
「整體而言,我在運輸方面多付了三到四成的費用……現在要購買任何物品前,我多會再三考慮,尤其是貴重或大型物品。」

為了使本地供應商可更有效地與外地供應商競爭,明年起在網上購買從海外空運或郵寄至我國的低價商品,也須支付消費稅。圖為國人在烏節路一帶逛街。(海峽時報)
話雖如此,紅螞蟻身邊不乏剛領取新屋鑰匙,而準備遷入新居的友人。從他們分享的經驗來看,他們似乎認為通過淘寶等購物網站添購家具似乎是更划算的選擇。
過去10年來,每兩個月都會上淘寶購物的黃小姐就告訴《海峽時報》,如今該網站的空運貨物,每公斤須支付多1元或1元5角。至於海運貨品,每立方米(cubic metre)則須多付約10元。 即便如此,她仍堅持網購,並認為:
「從海外購買物品,總體上還是比本地便宜。」
消費者反應不一,接下來就要看明年針對海外網購的消費稅落實後,會不會改變些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本地商家會不會因此再度受到消費者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