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要在冠病疫情後越戰越勇,科學與科技扮演了關鍵角色。新加坡能成為研究與創新的國際樞紐,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對新點子保持開放,以及在國內外與學術、私人領域和政府的深度合作。
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昨天(9月20日)在南洋理工大學主辦的新加坡研究員環球峰會上致辭時說:「這種合作精神是我們系統的優勢,也是我們要持續培養的素質。」
政府去年12月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250億元,透過「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5,簡稱RIE2025)持續強化和深化我國的創新與研發能力。
在這筆250億元的預算中,有三分之一將用以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吸引更多國際頂尖人才加入。高達65億元將用於擴大四個對我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研究領域。37.5億元將留給「白色空間」(white space),用途不定,好讓政府有餘裕,能配合科學和科技發展,隨時進行必要投資。
也是國立研究基金會主席的王瑞傑說,從國家預算而言,撥給RIE2025計劃的資金顯著,但對比全球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而言,這筆數額較小。新加坡能有不凡的表現是藉助我國在國內外跨學術界、私人領域和政府的合作優勢。
他說,冠病疫情顯示問題都相互關聯,挑戰不會只局限於單一學科,因此邁向更多跨學科的研究很重要。
王瑞傑也提到,學術和業界之間的密切聯繫也讓更多研究發現發展成行業應用。新加坡會繼續發展本地的起步公司生態系統,培養本地起步公司和衍生公司,協助實踐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