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關於日本一定會走向衰落,其實,在李光耀生前就已經看到了,自從20世紀90年代的金融風暴之後,日本的經濟就直接一蹶不振了,到今天,日本人依然稱之為失去的30年。

至於日本經濟為什麼難以復興,因為日本跟韓國一樣,日本的能源,交通,國防這些實打實的國民命脈都是握在美國人的手上。
對於美國人而言,日本和韓國就是他們的韭菜田,怎麼可能允許日本和韓國擁有可以反抗美國人的實力呢?
話說當年的《廣場協議》,也不是日本人心甘情願想簽的吧,可問題是日本人不簽,美國人願意嗎?
根本就無法獨立自主的日本,其經濟興衰與否全繫於美國一念之間,這樣子的國家又能有什麼發展前途?

況且,日本由於國內資源匱乏,曾經的繁榮都是建立在外向型產業的基礎之上,可是當中國崛起之後,憑藉著中國龐大的國家體量和強大的工業科技能力以及獨立自主的政府。
當中國全面開始進行外貿輸出後,日本,韓國還有什麼優勢可言?在這場競爭中,日本註定會一點一點喪失所有的優勢,被中國徹底取代。
第四,認為印度很難超越中國,李光耀也是有感而發的。
因為李光耀曾經多次訪問過印度,然後,在大英高等學府,劍橋大學接受過教育的李光耀也不得不感慨,印度不愧是英國的嫡系傳人啊!

英倫三島彼此之間不成一家,印度這裡也是如此。
一個國家是怎麼能夠有14種官方語言?四種鐵路軌道?28種完全不同的國內稅制?
而且直到現在,印度依舊保留著種姓制度,種姓制度的危害之一,就是印度根本不可能搞全民教育,因為一旦當占了這個國家90%以上的底層民眾接受教育,知道反抗後,你猜印度的上層人會是一個怎樣的下場?
而搞不成底層教育,就會直接導致印度根本無法發展工業,因為操控機器的工人是需要具備一定知識文化的。

這也是為什麼工人階級比農民更有革命性的原因,因為工人認字能夠看得懂書籍,能夠接受各種思想的薰陶,自然也會比農民更知道反抗。
印度根本不敢讓九成以上的國民認字,那就意味著印度的工人數量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在這個時代,沒有工業化還想要超越中國,醒醒吧。
第五是有關中國和美國的判斷,李光耀判斷的確也不錯,中國確實在繼續保持著發展趨勢。
而美國雖有衰落的趨勢,可是靠著綁死了石油的美元和強大的軍隊。

李光耀做出的判斷,就是希望自己的接班人一定要把握好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明白誰是新加坡現在的朋友,誰是未來的朋友?
畢竟,對於新加坡而言,一步邁錯就可能是滅頂之災了。

結語
在大國為主的國際世界中,小國是非常無奈的,想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並且保持靈活的身段,可以及時地規避風險。

李光耀無疑是一位成功的小國領導人,不過,歸根到底,李光耀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其優秀的外交手段和還算留有餘地的大國競爭之間。
而伴隨著國際之間的局勢越發緊張之後,新加坡的未來又是否還能保持今日的穩定與繁榮呢?這就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