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名冠名的雙年展,基本代表了這個國家或城市在全球藝術界的地位。
例如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美國惠特尼雙年展、澳大利亞雪梨雙年展、法國里昂雙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韓國光州雙年展、南非約翰內斯堡雙年展、台北雙年展等等。
今年的新加坡雙年展不僅有藝術品味,而且很好玩!遍布新加坡本島和離島的各種形式藝術,從裝置藝術到新媒體作品,藝術家們大開腦洞嘗試新玩法在新加坡的各位,千萬不要錯過。

(作者:Natasha Tontey)
新加坡眼作為媒體受邀有幸提前了解到今年整個雙年展的概況,整理出來觀看要點,給大家搶鮮透露一下。
看什麼
本次雙年展共計展出30件全新製作以及特別委託製作的藝術品。
入場處的遊客中心,本身也是一個裝置藝術。它的名字為KĪPUKA ,是一個貨櫃改造成可以讀書、休息的遊客中心。這個作品讚揚了新加坡代代相傳的社群活力和堅韌。

(作者:Maile Meyer和 Drew Kahuʻaina Broderick)
下圖是多媒體藝術:「Hut Tep Soda Chan」。
這個由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糅合而來的名字,源自於1968 年的高棉電影,講述了一個凡人與天使之間的愛情故事。藝術家Kanitha Tith試圖告訴大家,窮人儘管物質匱乏,也擁有幸福和愛的權利。展品中日常用品來自藝術家的鄰居捐贈的個人物品。

(作者:Kanitha Tith)
黑白經典配色的裝置藝術,看著就讓人很治癒~

(作者:Cevdet Erek)
除了藝術裝置,現場還展示了許多畫作~

(作者:Samia Halaby)
看似工地上的板磚,卻也蘊含著藝術設計。

(作者:Raed Ibrahim)
冰箱、桌椅、狗屋…這個家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故事?

(作者:Donghwan Kam)
下圖知道是什麼嗎?請放大看,謎底就會出現~

(作者:Haegue Yang's)
現在的人生你滿意嗎?給你一次重來的機會,你會作出什麼選擇?

(作者: Wu Mali)
在哪看
今年的雙年展首次增加了三個室內場館 —— 新加坡摩天觀景輪、國際廣場和烏節路 22 號的 Midfilm House,還第一次進入到了兀蘭、裕廊和淡濱尼的區域圖書館。

(新加坡美術館)
在展覽地點上,這場為期五個月的當代藝術展將首次延伸到聖淘沙和南部島嶼,聖約翰島、拉撒路島等兩個離島展地。人們可從聖淘沙升濤灣乘搭約15分鐘的渡輪往返拉扎魯斯島。

位於聖約翰島(St. John’s Island)上名為「Earthing Potatoes」的展覽, 想要表達食物與大地的簡單粗暴關係,並試圖通過 「土豆」 這種常見的食物來喚起人們對自然界與自然生物的尊重。

(作者:Åsa Sonjasdotter和Daniela Zambrano Almidón)
草坪上的一隻小狗引起我們的注意,看似簡單的裝置其實暗藏機關~

(作者:Zarina Muhammad)
走著走著,來到了一座涼亭。亭子下有個名為 「Moving Earth, Crossing Water, Eating Soil」的作品。新加坡藝術家Zarina Muhammad展示了集聽覺、視覺和觸覺於一體的作品,讓大家能夠探索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並警惕人和自然聯繫的脆弱性。

(作者:Zarina Muhammad)
有名字的雙年展
本屆雙年展被賦予了新的名字——娜塔莎(Natasha),這也是雙年展首次用名字代替主題。不僅有名字來指代本來「無性別」的藝術展,而且策展團隊更大膽地啟用全女性團隊的藝術總監團隊:來自韓國的 Binna Choi,印度的 Nida Ghouse,新加坡的 June Yap 以及約旦的 Ala Younis。

本地雙年展還增設了互動環節,觀眾都可以通過現場或線上來了解這些藝術作品以及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
新加坡雙年展,到2022 年已經是第7屆,將於10月16日(星期天)正式開始。
目前雙年展已開始預售門票,公眾即日起至9月30日可上網購票,線上購票可能享受買一送一的優惠:singaporebiennale.org。
採訪:新加坡眼小記者團 李睿哲(華僑中學一年級)
寫作指導:潘明剛
採訪指導:楊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