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僅7歲的華文小老師陳希恩。(海峽時報)
作者 王震宇
新加坡學生對華文的掌握和能力,向來都是社會十分關注的議題。
去年,一名四年級的小女孩投函《聯合早報》,2000多字的文章思路與表達都很清晰,華文水平讓不少讀者和網民都為之驚嘆,甚至好到令一些人難以置信,質疑是不是有人代筆。

新加坡學生的華文能力向來備受關注。(新報示意圖)
如果蟻粉以為她已經是出類拔萃的華語天才,那接下來要介紹的這位小妹妹或許會更讓你另眼相看。 《海峽時報》星期四(23日)刊載的一篇人物特寫報道中,主角是一名七歲的小妹妹。
她同樣也非常熱愛華文,但有趣的是,她還有一個特殊身份——補習老師。
這位小小家教陳希恩(音譯)從今年1月起,在家中替和她差不多年紀的小朋友補習華文。
希恩小妹妹原本只想「錄取」兩名學生,但開班消息一出反應熱烈,竟有多達20名小朋友想報名參加,於是她把學生名額增至四個。
目前,她每周有三堂課,每堂課為一小時,收費可達30新元。
她告訴《海峽時報》: 「有時我覺得(教補習)很容易,有時又不這麼想,某些時候也會累,但我把它視為必須完成的其中一項使命和任務。」
「我喜歡教課……也很開心有更多人可以學習中文。」
讀到這裡,蟻粉是否已經看傻了眼?這位「陳老師」的課程表、對華文的熱忱,以及說話的口吻,真的難以想像她才7歲,也許很多成年人都沒有她如此成熟和積極。
在「教師世家」環境中成長

希恩的父母都從事教育工作,媽媽也是一名家庭中文補習教師。(海峽時報)
還有更驚人的——其實希恩的「教學夢」,從兩歲那年就萌芽。
原來,她的父母都從事教育工作,目前在家自學(homeschooled)。
媽媽是一名中文家庭補習教師,指導幼兒園和小學生。
希恩兩歲時,就是媽媽教課時的小幫手,職責包括大聲朗讀故事書內容、收集作業、還學會如何準備教材。
看到女兒在過程中對教華文和語文展現出濃厚興趣,媽媽決定也讓她嘗試一下教課的滋味。
她說: 「希恩小時候就會靠過來,試圖模仿我在我教課時的一舉一動。後來我們就決定讓她試一試,感覺既好玩又有意義,也能讓她學到新技能,並且當我的小助理。」

希恩為學生補課時會和他們一起朗讀故事書。(海峽時報視頻截圖)
這位小老師從小就開始增強華文能力。媽媽透露,她到了三歲那年,華文水平其實已有六年級學生的程度。
她現在平均每周會到圖書館借10本書,最喜歡閱讀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書籍,最近剛讀完一本長達400頁、關於唐朝女皇武則天的傳記。
她去年也在「全國小學生華語講故事比賽」中躋身前15強,表現出色。
「師生」年齡相仿成優勢
希恩小妹妹勤奮好學,也有過人的語文天分,更令人好奇的是:
上她的課究竟會學到什麼?為何會吸引那麼多家長爭相為孩子報名上課?
據報道,希恩為學生補課時,除了和他們一同朗讀故事書,也會一起練習對話。
她也會給他們布置功課,但不是什麼作業或練習簿,而是要他們回家看卡通視頻,下堂課重溫短片中的內容,從中學華文。
由此可見,為孩子報名的家長,看中的不是這位小老師的華文能力有多強,更多的是要孩子以她為學習榜樣。
一名母親說,她一直希望為10歲兒子找到一名猶如朋友般,能與他以華語交談的對象。
「我希望藉此讓他發覺華文的美好,而身邊也有年齡相仿的朋友,也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

有家長說,希恩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能更好地幫孩子掌握華文。(海峽時報視頻截圖)
她補充說,平時在家會讓孩子寫作、給他聽寫,但這些對他來說沒什麼樂趣,也無法激勵他愛上華文,充其量只是為了「應付測驗」,難以真正駕馭華文。
也有家長喜歡希恩通過玩樂的方式,如到家樓下的遊樂場學新詞語,讓孩子邊玩邊學,這種寓教於樂教學模式在他們看來更有效。
「雖然去(希恩家)上課要一小時的車程,但我的女兒從不會感到厭倦。可能她覺得不像是在補習,而是多了一個能和她一起學華文的玩伴。」
網上有不少網民留言,對這位華文小老師充滿好奇,詢問該如何報名上課。
紅螞蟻也很期待。希恩老師在這個年紀就已經如此出眾,長大後華文造詣必定更不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