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台灣媒體報道,上周四(10月12日)凌晨,台北市一間壽司店發生鬥毆事件,兩幫人馬疑因瞪眼引發衝突,而且其中一名男子還怒嗆另一名男子「你看起來就像茶碗蒸」,在網上掀起熱議。
只能說,網民都把重點放錯了,竟然只在意一個人長得像茶碗蒸究竟是什麼樣子?
不少網民留言猜測:
長得像茶碗蒸,是不是長得「像大餅臉」「很軟」「很順滑嗎」?
嗆人長得像茶碗蒸的男子,後來接受媒體訪問時坦言,他也不知道茶碗蒸究竟有什麼涵義,只是當天對方嗆聲點茶碗蒸,他才會這樣回嗆。
到頭來,網民認真深究的「茶碗蒸」罵人新詞,原來並沒什麼特別的意思,就只是情急下從口中蹦出來的幾個聽起來好像可以激怒對方的話。
說到用食物來罵人,其實廣東話和新加坡用語裡就有不少例子。
免責聲明:純屬學術討論,紅螞蟻沒有要罵人或教人罵人的意思。
叉燒
幾乎每個廣東人小時候都被媽媽罵過:「生舊(塊)叉燒好過生你!」
直譯是:生一塊叉燒,起碼還能吃掉它,你呢,有什麼用!
意思就是,「你就是一塊沒用的『肉』,叉燒都比你強」。
廣東名菜「叉燒」兩個字,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粉腸
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里有一句:「憑你一條粉腸幾件蛋散就可以打贏我?」
這裡的粉腸不是腸粉,而是一道廣東小吃,以豬小腸為原料。豬小腸就是豬只用於存儲食物廢渣或糞便的地方。
「你條粉腸」通常就是罵人是混蛋的意思。
不過,很熟悉、關係很好的朋友也會用「粉腸」來互相稱呼互相調侃。
蛋散

香甜的蛋散。(網際網路)
蛋散油炸後很鬆脆,可謂一觸即散。
在粵語中即是膽小怕事或不成氣候沒出息的小人物,用來罵人是取其"不夠剛硬"之特徵。華文里的同義詞就是「廢柴」。
香蕉
廣東話里「食蕉啦你!」就是叫你吃香蕉。
但這可不是客客氣氣地請你吃香蕉,而是叫你吃米田共、吃便便的意思。大概是因為這兩樣東西的形狀都有點相似吧。
最經典的,就是「發哥」周潤發在《賭神》里的一句台詞:「朋友,你回印度食蕉啦!」
蔗和橙
廣東話里指三十多歲還沒嫁出去的女子為「賣剩蔗」(賣剩下的甘蔗)或「蘿底橙」(積壓尾貨的橙子)。
後來,也指大齡剩男剩女。
新鮮蘿蔔皮
粵語裡面有一句罵人的話,叫「你以為自己系咩新絲蘿蔔皮啊?」,意思是你以為自己很矜貴嗎?你以為自己是誰啊?你算哪根蔥啊?
蘿蔔皮和矜貴有什麼關聯?
要從明清兩代說起。那時對於服飾有嚴格的要求,只有貴族和官員才能穿高級的服飾,尤其清朝,關外滿族喜歡穿毛皮大衣,普通百姓則不能隨便穿。
不過到了王朝後期,規矩漸漸放鬆,廣東的富人就喜歡穿毛皮大衣炫耀,其中一款小白羊毛皮大衣,因為羊毛纖細像細蘿蔔絲,所以被稱為「細絲蘿蔔皮」。後來講得多,越來越多人使用,大家反而不再深究(估計是搞不清吧)原意,就漸漸講成了「新絲蘿蔔皮」,或者「新鮮蘿蔔皮」了。
粉葛與番薯與飯

粉葛。(聯合晚報)
粵語裡說,「快D啦,唔好成碌葛/成舊番薯/成舊飯咁企系度喇。」意思是,快點啊,不要像一塊粉葛/一個番薯/一團飯那樣傻傻地站在那裡。
無論是粉葛、番薯、飯都是用來形容人呆呆笨笨。港式漫畫《老夫子》里最經典的一個人物,就是老夫子最要好的朋友大番薯。
大概是這些食物都很生硬的一塊塊,不懂得變通。
冬菇
「燉冬菇」的說法最早起源於香港警察。
當時,穿便服的警察無論地位還是待遇都比穿警服的警察高,而警察的帽子看起來跟冬菇也確實有幾分相像。
故此,穿便服的警察一旦穿起警服,就意味著被降職,就被叫做「燉冬菇」。
後來不只是警察,只要是遭到降職,都叫做「燉冬菇」。

香港警察的警帽像冬菇?(香港警察臉書)豬油
粵語中「你系米食左擔豬油啊」,意思是你不是吃了很多豬油?
廣東人稱呼別人為「豬油」或者「豬油糕」的時候,這可不是什麼好話,是在說你在辦事情時,像豬油膏那樣凝固了,慢慢吞吞,磨磨蹭蹭。
還有:
「水魚」用來罵人是說你很笨,易受騙
「豬扒」指女的長得又胖又丑,出自於黃子華在《男親女愛》中創造出來的詞
「大頭蝦」形容一個人很粗心,老是丟三落四
「炒魷魚」,指的是被老闆辭退、開除
「扮曬蟹」,指的是狂妄自大地假裝很有權勢的人。因為蟹是橫著走的,取其橫行霸道之意,指的是本來沒什麼本事的人卻裝出一副好霸道的樣子。
於是有人就說,粵語吵架罵人都是與食物有關,像在報菜名,一聽就知道廣東人有多愛吃。也有人笑道,與廣東人吵架時一直提到食物,真的讓人太餓了。
雞蛋與雞蛋糕

用雞蛋製作的雞蛋糕,怎樣看都與「混蛋」不搭。(網際網路)
新加坡華人很愛用「雞蛋糕」、「臭雞蛋」來罵人混蛋。
不過有人認為這些都屬於粗話或髒話,也有人說它只是不雅,不算粗,更稱不上髒話。
一些人則認為,把不雅的粗話,換成稍微文雅或可愛一點的「文字」如雞蛋糕、臭雞蛋,用來發泄情緒罵一罵,沒什麼大問題,總比說更粗俗的髒話好。
魷魚與烏賊
Sotong是馬來話,小販中心多數翻譯為「蘇東」,即烏賊,也是魷魚。
烏賊游泳的時候,所有觸鬚都在前方緊密聚集成直直一束,它能在水中任意地前、後、左、右快速行動。
說人「懵懂」、「迷糊」、「傻乎乎」、「糊塗」得像sotong,大概就是取烏賊的泳姿,傻乎乎到處亂闖,沒有方向。
因而說一個人很蘇東就是說這個人「傻乎乎,搞不清狀況」的意思。
印度煎餅
印度煎餅是新馬一帶非常受歡迎的小吃,英文叫 prata,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在空中不斷旋轉拋飛,然後在熱鍋上不斷翻煎,才能做出熱騰騰,咬下去外脆內軟帶嚼勁的煎餅)。
馬國前首相老馬(馬哈迪)就深諳翻煎餅的高超技藝,說話經常出爾反爾。於是prata這個詞就約定俗成,成了罵人的話。
例句:說上司很喜歡prata,或者一個計劃經常prata,就是說這個人或計劃經常出現反轉和變卦,這一刻還是這個意思這個方向,下一刻就變成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方向也變了。
檸檬
「檸檬精」這個則是中國近期的網絡流行詞,字面意思就是檸檬成精,用來表示一個人很酸的感覺,指很喜歡酸別人,嫉妒別人,指嫉妒心很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又自視清高的那種人。
怎樣,用食物罵人瞬間都覺得高大上了吧?這無疑是一門高深學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