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邁向全球,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這是知名企業家、TCL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東生提出的觀點,在他看來,全球化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須面對的挑戰。儘管中國市場的規模龐大,但全球市場的潛力更是無可限量。

當前,中國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海外拓展機遇與挑戰。中國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激增,推動了中國企業的海外征程。長江商學院副院長、經濟學教授李偉認為,龐大的市場規模是關鍵因素。「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地位。」
同時,李偉提醒說:「在行業前沿領跑的中國汽車製造商,需要開始關注後方的情況,了解哪些競爭對手正在追趕我們。」
對於如何克服在海外市場面臨的疑慮和挑戰,企業應同時進行產品出口和在當地的設廠生產。「當然,全球最寶貴的資源是人才,在將來的競爭中,擁有強大團隊的公司將是最有力的競爭者。過去,擁有礦產和石油等資源是關鍵,但現在人才成為了最重要的資產。」
因此,為了在全球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吸引和利用全球人才資源至關重要。關於市場選擇,李偉認為,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具有廣闊的消費需求,特別是在成熟的歐盟市場,對中國企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走出去必須利用好全球人才

在新一輪的「出海」浪潮中,中國企業不僅要關注國際市場的需求,還要著眼於全球資源的整合,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能源和原材料,更重要的是人才資源。
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如設計師、研發工程師和管理專家,成為全球最緊俏的資源。這些人才遍布世界各地,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吸引他們來華工作,或者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招募當地英才,使他們成為中國企業的組成部分。
通過這種方式,中國企業有機會像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歐美、日本、韓國企業一樣,逐步從本土公司發展成為跨國企業。簡言之,我們需要利用全球資源,服務於全球市場,這樣的戰略布局使得中國企業能夠與世界級的成功企業比肩。
以蘋果公司為例,它在全球市場上的成功有目共睹,中國市場是其第二大消費市場,且其產品的生產大量在中國完成,體現了其高度國際化的特性,其背後都擁有眾多服務於全球市場的人才資源。
展望未來,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中國企業的戰略目標都應聚焦於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利用全球人才資源,吸引並善用人才,將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向產業轉移受益者增加稅收
李偉認為應當吸取歐美在產業轉移方面的經驗教訓,其中,關鍵在於認識到某些產業(甚至可能是整個產業)的轉移在經濟效益上是有其必然性的。
經濟發展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雖然高工資可能會導致產業轉移,但這不應當成為阻礙人民獲得合理報酬的理由。追求高工資是必經之路,儘管這可能會帶來短期的失業問題,但我們的目標是防止長期失業的發生。
產業轉移對於那些附加值較低的產業來說,對中國經濟實際上是有益的。通過將這些產業轉移出去,市場可以釋放出更多空間和資源,為更高附加值的產業提供發展的空間。
政策上則可以考慮讓受益者承擔更多的個人所得稅,利用這些稅收為失業人群提供培訓和補貼,以緩解產業轉移帶來的社會壓力。
企業全球化提升規則制定話語權
由於美國對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的衝擊,WTO在全球舞台上的聲音已逐漸減弱。未來,我們可能需要轉向遵循區域性的貿易協議。我們已經與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和韓國共同形成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在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發揮了關鍵作用。
此外,我們與歐洲多個國家簽訂了自由貿易雙邊協議,在相互利益、互惠和互助的基礎上,特別是在汽車行業,實現了「相互滲透」的市場格局。歐洲的汽車在中國市場表現良好,而中國的汽車品牌也有望在歐洲市場取得優異成績。
隨著中國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不斷壯大,逐漸轉型為跨國企業,我們的聲音和影響力也將日益增強。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份額,我們將在制定國際貿易規則方面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