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線一列地鐵列車9月25日早高峰期間發生故障後,地鐵服務局部中斷了六天,直至10月1日才全面恢復。
這起被交通部長徐芳達形容為「嚴重故障」的地鐵事故,前天(15日)在國會進行長達兩小時的討論。
徐芳達針對這起事故的31道提問發表了部長聲明,並詳述了故障當天的時間軸。

交通部長徐芳達10月15日在國會上針對地鐵東西線事故發表部長聲明。(國會視頻截圖)
問:軸箱脫落不可能無聲無息吧?
其中一道補充提問成功引起了紅螞蟻的注意。
前進黨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問道:
「一個地鐵軸箱脫落並(對軌道)造成如此嚴重的破壞,不可能是無聲無息發生的。當時應該有發出一些聲響。我想問的是,部長可否告訴我們,為什麼軸箱脫落後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地鐵還在軌道上繼續行駛了超過兩公里?」
對此,徐芳達回說:
「脫落的是一個地鐵車廂的一組軸箱。一列地鐵有六個車廂,每個車廂有兩組軸箱。至於為何當時軸箱的脫落,以及隨後導致轉向架車輪脫離運行軌的情況沒能更早被發現,目前還在調查中,必須等調查結束後才能下定論。」
徐芳達在部長聲明列出事故時間軸時說,每個車廂有兩個轉向架(Bogie),每個轉向架有兩個軸(axle)各銜接四個輪子,每個軸兩端各有一個軸箱(axle box)。此次故障是軸箱脫落引發跳電,同時造成軌道和軌道設備嚴重受損。
一個軸箱脫落後,地鐵還有11個軸箱在運作,因此在接下來幾分鐘內還繼續行駛了2.55公里。
(如果蟻粉看到這裡已經懵了,可以參考下面這幾張圖,會比較容易懂)

東西線列車有6個車廂。(SMRT官網)

(上圖)正常的地鐵軸箱。(下圖)脫落的地鐵軸箱引發跳電,並在地鐵繼續行駛2.55公里時,造成該軌道和軌道設備嚴重受損。(取自陸交局和SMRT)
部長還說,東西線的地鐵平日的最高時速是每小時80公里。換句話說,行駛2.55公里的距離,在事故發生時,很可能只用了2分鐘左右。
問:為何不早些更換第一代列車?
SMRT官網顯示,東西線地鐵和南北線地鐵目前川行的列車有198列。
9月25日發生故障的列車屬於第一代川崎重工業列車(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train,簡稱KHI列車),車齡35年。
目前還有48列KHI列車在南北與東西線運行。
工人黨議員嚴燕松和陳立峰先後補充提問,第一代列車車齡那麼高是否對乘客造成安全隱患,當局是不是應該檢討這些老列車的維護工作?
對此,徐芳達說「年齡並非唯一的決定因素」。
他解釋說,2012年第一代KHI列車曾進行全面獨立評估,列車總服務壽命評為38年。地鐵公司對這些列車每三四年就進行小規模翻修,每六年至八年大規模翻新。其目標是在2026年底,更換掉南北與東西線上的48列第一代KHI列車。
至於為何沒有早點更換列車,部分原因是冠病疫情阻礙了新列車的交付,另外一個原因則是:
「如果還沒超出使用壽命,那些依然可靠的列車自然會繼續運行。」
部長解釋說,新列車在分批運抵新加坡之前和之後都必須經過嚴格測試才能「上崗」。
第一批交付的三列列車已在去年6月開始啟用。陸交局至今已交付了34列新列車給SMRT,相當於每個月交付兩列新列車。
問:軸箱為何無預警脫落,是不是列車養護經費減少了?
問這道問題的,有反對黨議員和執政黨議員。
徐芳達回答說,SMRT並沒有像社媒上斷章取義所謠傳的那樣,減少列車養護經費。
他說,地鐵維護工作自2012年來已得到提升。新加坡的所有地鐵線在2019年已全面達到行駛至少100萬公里才發生一次延誤超過五分鐘事故的高標準。這個地鐵可靠度,至今一直達標。
這次發生故障的東西線去年4月至今年3月之間,更是每行駛505萬公里才發生一起延誤超過五分鐘的事故,表現不俗。

陸路交通管理局和地鐵業者SMRT在東西線軌道上展開耐力測試,利用堆滿沙袋模擬滿載的列車,在軌道上來回行駛,確保軌道沒有問題。(聯合早報)

東西線地鐵列車耐力測試。(SMRT臉書)
地鐵公司平日裡也採用預測式檢修法,通過監測系統來偵查可能出現的潛在問題,並不時出動特別儀器去掃描軌道偵測問題。
至於上述檢修方式是否足以提前偵查到9月25日軸箱脫落的風險,部長並沒有回覆,而是說一切須等調查結束後才能下判斷。
部長說,許多地鐵設備的問題,並非肉眼能輕易看出,有時候是「受內傷」。
例如在此次故障中,有一段約800米長的西向軌道(不再那2.55公里受損的軌道上),是在幾天後通過例常壓力和負重測試,才發現12處肉眼不可見的新裂痕,以至於必須更換10段原本不需要更換的鐵軌。

這些在東西線未更換軌道上發現的12道新裂痕,是事故發生後幾天進行壓力測試時才出現的,並未在早前的檢查中顯現。(SMRT臉書)
問:這次為何沒有成立調查委員會?
2011年,南北線地鐵發生大規模故障時,陸交局曾成立調查委員會展開獨立調查。然而此次故障,當局卻沒有這麼做。
徐芳達說,這次故障情況沒有2011年複雜,而且當年地鐵的可靠度也不達標,所以才成立調查委員會。過往一些嚴重地鐵事故,例如2017年地鐵隧道淹水,也沒有成立調查委員會。
作為新加坡的軌道監管機構,陸交局已經有足夠的權限和技術知識來調查嚴重的地鐵軌道事故。當局也委任了由海內外專家組成的六人諮詢小組協助調查。
與此同時,交通部的交通安全調查局(Transport Safety Investigation Bureau,簡稱TSIB)也將對此進行獨立安全調查。調查預計耗時幾個月,當局屆時會公布調查結果,並作出必要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