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馬百年史上,邵逸夫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人物,他在中國和新加坡建立的商業帝國,取得了無可撼動的成功。尤其在電影屆,邵氏更是「王者」一般的存在。
邵氏兄弟在東南亞有超過100家電影院和9家遊樂場。
他為中國教育界捐了3萬多棟逸夫樓,還有邵逸夫醫院等眾多產業,是華僑中最知名的富商之一。

然而有一位名叫陸運濤的人,是那個年代星馬地區首屈一指的華人大富豪,媒體說:他是唯一可以挑戰邵逸夫歷史地位的人。
當然,前提是,他沒有死於那場意外。

陸運濤是新加坡和香港的著名電影製片人,新加坡的國泰影院公司就是他創辦的,他還是馬來西亞的拿督,一度成為新馬地區的首富,華僑中最顯赫的人物。
但其實,陸家的故事,是從他父親開始的。
20世紀初,南洋的華人企業家中,有「四大天王」,陳嘉庚因為創辦了廈門大學最為中新兩國人民熟知;胡文虎被稱為"萬金油大王" "報業大王」,虎豹別墅就是胡家兄弟的;黃仲涵,是「印尼糖王」,印尼的首富,還有一位,便是陸運濤的父親——陸佑。

陸佑 廣東省鶴山雅瑤鎮 (1846—1917)
1840年的中國,鴉片戰爭爆發。
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社會矛盾加劇,民不聊生。沿海一帶例如廣東福建人為了活命、為了生計,被迫離鄉,遠赴異國。
1863年,17歲的陸佑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下南洋謀生。先在新加坡一家錫礦當礦工,攢了點積蓄後自己開了一家小雜貨店。
幾年後去了馬來西亞,購買了一個廢棄的錫礦,竟將其起死回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頗具規模的大礦,因此得名「錫礦大王」。

錫礦示意圖
以此發家後,他又向種植業、工業、商業、金融業發展,先後創辦了橡膠園、咖啡園、胡椒園、椰油園、水泥廠、鐵廠以及十多家「東興隆」商店。
1886年,吉隆坡準備重建,陸佑抓住機會,從中國招募了大批勞工,承包了政府的許多工程;同時,他熱心工藝事業,捐建了一批城鎮、街道、老人院、學校、同鄉會館。在馬來西亞,有多條古老的街道都以「陸佑」命名,他也被視為吉隆坡的奠基人之一。
雖然事業生活都轉移到了馬來西亞,但是他沒有忘記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1906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晚晴園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經人介紹認識了陸佑。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陸佑多次資助革命者的活動,獲得了國民政府頒授的勳章。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來源:新加坡旅遊局
1913年,陸佑創辦了吉隆坡廣益銀行,自行印發銀票給工人發薪水,與政府發行的鈔票等值,併流通於南洋各地,直到1940年日軍占領馬來西亞才停止使用。
1915年,故事的主人公陸運濤(Loke Wan Tho)含著金湯匙出生了,用今天的話說,那就是超級富二代啊。
然而兩年後,1917年,陸佑離世了,當時他的遺產多達兩千萬元銀元。
這是什麼概念?據史料分析,19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銀元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2019年的北京,以每人每天需要60元伙食費為小康計算,一個四口之家一個月則需7200元。
當時的2000多萬相當於現在的120億!當然這樣計算不準確,只是提供一個大致的概念。(摘自《文化人與錢》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出版)
父親的巨額財產為陸運濤的人生作了鋪墊,當然他自己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赴瑞士和英國留學,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1940年回馬來西亞接管家業,他一生醉心文藝、歷史、電影等,品味與作風也十分洋化。
國泰影院·事業初見端倪
陸運濤母親林淑佳於1936年創辦吉隆坡光藝戲院,其後陸運濤在投資了新加坡國泰影院。後來國泰發展成為一個商業機構,管轄電影製片廠、影院等眾多產業。

新加坡國泰影院新舊對比
這是新加坡第一家有空調的電影院,建於1939年10月3日。一直到1954年,這一16層、將近80米高的國泰電影院保持著新加坡最高樓的紀錄。至今,國泰影院依然是許多父輩(爺爺輩)們的集體記憶,也是現在的新加坡年輕人很愛逛的商場。
那個年代,星馬地區有三大華語院線,分別為陸家的國泰、光藝,和邵氏影院,兩家的競爭非常激烈,不過在華語片方面。國泰無疑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那個。
創立電懋·成為影王
1956年,陸運濤在香港成立了「電影懋業」(讀作mào,意思是勤奮努力)公司(下文簡稱電懋),將商業版圖擴展到電影製作與投資貿易。
同時創立了國泰集團、永華電影集團。為了穩定片源供院線上映,在1951年於新加坡成立了國際電影發行公司,專營電影發行。
他在新加坡的製作室Cathay Keris Film ,先後推出了《Pontianak》、《Bawang Merah Bawang Putih 》、《Hang Tuah》等馬來語電影,為南洋的電影行業奠定了基石。

陸運濤(左上)和友人合影
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髮展時期,電懋公司先後製作了250多部華語片,與邵氏等電影公司一起開創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電懋在亞洲電影市場所向披靡。
陸運濤也因此被人們尊為一代影王!
電懋旗下,有50年代最好看的女演員王丹鳳(1924年-2018年),有「小周璇」之稱,代表作有《家》《海魂》等,她也是歌曲《小燕子》的演唱者——「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

還有李麗華(1924年-2017年),1924年出生於上海。她是那個年代最高產的女星,一生主演了140多部影片,是各大電影爭搶簽約的女明星。代表作有60年代版的《武則天》、《楊貴妃》等。

第一位成功打入國際影壇的華人演員、第一位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后尤敏(1936年-1996年),也是電懋的。代表作有《人鬼戀》、《玉女私情》、《家有喜事》等。

林黛(1934年-1964年),是香港電影圈裡的公認的大美人,四度在亞太影展封后,代表作有《不了情》,《江山美人》等,然而天妒紅顏,1964年她在家中開了煤氣、吞食安眠藥自殺。

是陸運濤挖掘了她們,同時也是她們,讓電懋紅遍全亞洲。
醉心人文·熱愛攝影
除了是個成功的電影人,陸運濤還有多重「不為人知」的身份——鳥類學家和攝影家。
1950年代,他與當時的東南亞總督馬爾康姆·麥可當納(Malcom Mcdonald)前往柬埔寨,一人用筆一人用鏡頭合作出版了《吳哥》(Angkor),這是吳哥最早的照片寫生集。

陸運濤還常帶著大量攝影器材,出沒於克什米爾、喜馬拉雅、紐幾內亞和馬來西亞的高山密林中,近距離拍攝鳥類生態,著有《與鳥為伍》一書。這本書既是南洋鳥類生態學專業書,也是鳥類攝影集。

在新加坡攝影學會三樓,專門設立了陸運濤攝影紀念館,展出了他的部分作品,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還有一個陸運濤紀念圖書館,收藏了他關於鳥類的私人書籍和參考書。
除此之外,新加坡有條陸運濤路(Wan Tho Ave),就在波東巴西附近。

輝煌人生·戛然而止
1964年6月20日,第11屆亞洲影展在台灣舉行。全亞洲的電影人齊聚台灣,包括陸運濤和邵逸夫。出席完影展眾人原定坐飛機在台灣觀光,邵逸夫臨時有事沒有出席。
正是這趟行程,成了華人電影史上永遠的痛!

陸運濤與友人合影(也有可能是他的妻子)
下午5時35分,飛機從台中起飛5分鐘後爆炸墜毀,包括陸運濤及其新婚妻子,懋業公司的多名高層和台灣一些電影人士共57人,全部罹難。

當時的報紙刊登的部分遇難人員
那天,他原本打算在台北圓山飯店開酒席,慶祝自己的50大壽,沒想到竟成了喪禮。
6月25日,他和妻子的喪禮在台北殯儀館舉行,時任台灣地區領導人的蔣經國親自到場弔唁,邵逸夫、鄒文懷(香港電影界教父級人物、嘉禾電影創始人)也都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