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加坡擬推新法打擊虛假信息的新聞被公眾討論的熱火朝天。有些人表示,這會限制他們的「言論自由」。
律政司司長唐振輝就這件事於4月3日表示,他不同意關於新加坡通過了一項旨在打擊網上謠言傳播的全面法案將會對政治討論產生「寒蟬效應」的看法。
寒蟬效應
法律用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
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良後果。

2019年4月3日,在新加坡管理大學舉行的「真相與謊言:信息混亂時期的信任」論壇上,法律和衛生國務高級部長發表講話。(圖:Yahoo News Singapore)
在新加坡管理大學(SMU)李嘉誠圖書館舉行的一次演講中,Edwin Tong解釋說,法案中關於陳述謊言與表達意見或批評之間存在明顯的區別,會有嚴格的界限。
但是有人不這麼認為。
新大法學副教授尤金·譚(Eugene Tan)——「真相與謊言:信息混亂時期的信任」(the Truth and Lies:Trust in Times of Information Disorder)論壇上一個關於言論自由和謊言的三人小組討論的成員之一,也就是該小組的主持人,向他提出了以下問題,湯顯明也對問題作出了回答和解釋。
「如果我說:『我認為政府對CPF(中央公積金)的政策很糟糕』,這算虛假新聞嗎?」
「那不是法案中規定的虛假信息的定義,那是批評,」Edwin Tong對約160名觀眾說,「但是如果你說:『CPF帳戶破產了——錢不在那裡了』,然後把它公布出來,引起了人們的恐慌。這就是錯誤的事實陳述,即法案中定義的虛假新聞。」
在聽過解釋後,Eugene Tan指出,一些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可能一開始很難理解其中的差異。因此,政府有必要採取措施,幫助公眾更好地了解法律。

英國《防止網絡欺詐和操縱法案》於周一在議會獲得通過,該法案將賦予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惡意行為者」製造的網絡欺詐(即虛假或誤導性的事實陳述)採取行動的權力,以保護公眾利益。
特彆強調它不包括對網絡上一些批評、意見、諷刺和戲仿等新聞的干涉權利。
擬議中的法案一經公布就招致了批評,稱它將會侵犯人權,尤其是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
在2018年「記者無國界」世界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新加坡在180個國家中排名151,低於俄羅斯和緬甸等國。
即使Edwin Tong在小組介紹時辯稱情況並非如此,也依舊有人提出質疑。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亞洲區副主任菲爾·羅伯遜(Phil Robertson)表示,如果其中一項批評觸及了擬議法案中的寬泛定義,這可能會讓「政府的高管擁有最大的監管自由裁量權,他們傾向於認為,這類新聞『誤導』或『虛假』,挑戰了新加坡政府規定的政治表述」。
Edwin Tong解釋說:「如果我們想屏蔽網站,或者取消出版商的許可證等等,現在已經可以做到了。不需要額外的法律來達到這個結果。」
他補充稱,根據擬議中的法律,對虛假信息的主要解決方法是:
禁止那些迅速傳播且具有嚴重攻擊性和必須立即刪除的內容出現;
將會有一個「闢謠」,放在這家在線出版商含有虛假內容的原創文章旁邊讓公眾了解哪些是真實消息。
關於這樣的解決方案,他解釋說:「其他40多個國家正在審議這項法案,其中許多國家沒有這種細緻入微的補救措施。我們之所以決定這樣做,是因為它最終會讓公眾有自己的判斷力——你看到新聞,然後你自己來判斷,」他的話也呼應了法務部長尚穆根(K Shanmugam)周一對記者發表的評論。
並且,在法案中提到,如果一個網站在過去6個月里發布了3個「違背公眾利益」的虛假信息,那麼它的「盈利能力」將被切斷,而不會被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