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財新》是一流中文財經媒體,以客觀深度的政治經濟報道見長。當然,新加坡眼的很多讀者也知道,《財新》雜誌的大部分內容優質也「優價」,需付費閱讀。據悉,現在《財新》的付費訂閱數已經超過51萬。
本文由《財新》特許授權轉載,新加坡眼讀者免費閱讀。如果要閱讀及時全面的華文優質政經資訊,歡迎點擊「閱讀原文」,訂閱《財新通》,年費598人民幣。
此次新加坡眼選擇的吳小暉專題,在中國曾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另外一個原因是,吳小暉也是新加坡某頂尖高校的校友,曾任該校北京校友會會長。財新內容除了圖文內容,也有音頻平台財新FM,歡迎點擊收聽。

2018年8月16號,安邦集團原控制人吳小暉迎來結局。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吳小暉集資詐騙、職務侵占案二審宣判,維持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四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5億元等一審判決。 這個金融巨鱷曾經風光無限,無論是紐約曼哈頓的五星級酒店、民生銀行的董事會席位,或是體量為自己數倍的成都農商行……但凡他想得到的,最終總能吞入囊中。
而這種巨大能量的根源,無非在於槓桿人脈、資金、資源,挑戰監管和法律的紅線。

2019年7月11日上午8時30分,北京,建國門外大街6號,大家保險集團正式掛牌成立。而就在前幾天,安邦保險集團幾個大字已被悄悄撤下。
2019年的7月10號深夜,在建國門外大街6號,工作人員們正叮叮噹噹往主樓門上裝上「大家保險集團」六個大字。第二天一早,樓前熱鬧非凡。在被接管了一年多後,「安邦保險」正式更名「大家保險」。
短短十多年間,安邦和他的主人吳小暉懷揣權力與野心,在這裡上演了急速膨脹、負隅頑抗、一朝陷落的劇情……
「一個電話、一個報告,
就讓這個人『進去』」
2010年,吳小暉第一次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本領。當時,安邦財險成立六年、資產250億,並算不上起眼。可它卻把目標瞄準了體量是自己六倍的成都農商行,將其吞入囊中。市場無不驚嘆這樁蛇吞象的交易。
成都農商行的團隊原本並不歡迎安邦入主,覺得「安邦太小,又不是做銀行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成都市領導在這個項目上表達出了強勢的支持。吳小暉本人還曾放話,「誰支持我,我就一個電話一個報告讓他上台。誰阻礙了我,就一個電話一個報告,讓這個人進去。」

性格強悍、不擇手段、擅長槓桿各種資源,是業內人士對吳小暉的一致評價。
推門就進保監會
自2011年項俊波出任保監會主席,安邦等民營保險公司可謂迎來「黃金年代」。據知情人士透露,保監會放開有利於民營險企的不少政策,和一些資本大佬的各種滲透不無關係。
在當時,吳小暉就是這樣一個在保監會能推門就進,自稱從主席到保安通通認識的特殊人物。有些在保監會跑審批的事,本應該手下的經理去做,吳小暉卻是親力親為。當時的一些監管官員「還覺得挺感動的,大的保險公司董事長是很難見到的,但吳小暉姿態卻能放的這麼低」。
穿透499億增資魔術
安邦的崛起和隕落,都離不開2014年那兩筆合計499億的增資。這讓安邦的資本金瞬間超過了業界排名第一的人保集團,市場無不驚嘆又詫異。
背後,的確有玄機。這499億的增資,可以通過101家公司層層疊疊追溯到86個存在相關關係的個人股東。他們僅僅用5.6億的股權投資,就實現了對600多億註冊資本安邦的最終控制。而他們,又都指向了同一個關係網——吳小暉家族。

安邦為滿足監管要求一舉增資499億元,通過101家公司層層疊疊上溯到86名個人股東,憑藉循環出資放大資本。
困獸之鬥
外界並不知曉的是,2017年初,監管已經試圖調查安邦,卻未料到安邦和吳小暉的反彈極為激烈,近乎瘋狂。
吳小暉住在安邦大樓中,大門緊閉阻止監管人員進場,另一邊同時銷毀資料。甚至,還一度發生過暴力對抗。直到2017年6月,監管人員才得以和專案組、公安部門一同進入安邦大樓。

2018年3月28日上午,吳小暉案一審開庭。吳小暉當庭表示知罪悔罪,請求法庭從輕處罰。
創作團隊
本集節目內容整理自財新團隊在2014年到2017年間發表的報道,《黑馬安邦》、《安邦大冒險》、《穿透安邦魔術》。記者王申璐、丁峰、賈華傑、楊巧伶、吳紅毓然,特約作者郭婷冰,編輯凌華薇、李箐。
講述人:張鴻
編導:侯月燭
製作&聲音設計:樊佳勛
視覺設計:關聰、梁嘉成、石樂凱、郝傑
運營:趙翌辰、袁希、周小童、沈青初
主編:侯月燭
總監、總策劃:楊律
總編輯:張鴻 本集音樂來自 Blue Dot Sessions、 Allison Leyton-Brown
財新現已開放給新加坡眼用戶特別優惠,訂閱財新通一年即可獲得價值 $27 Netflix充值卡。
